新疆高校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國際人才
海裏古力·尼亞孜接受記者採訪(攝影 戴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陳重):2016年“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賽的決賽場上,頭戴花帽,身著維吾爾族民族服裝,唱著民歌《新疆好》的英國小夥薩穆·格裏格斯憑藉優異的表現奪得冠軍。薩穆·格裏格斯是新疆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研究生二年級學生,也是新疆高校留學生的優秀代表。近年來,新疆作為中國向西連接中亞地區的重要通道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域,大力推進中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間教育和文化交流,吸引了一大批像格裏格斯這樣的外國留學生前來學習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新疆大學正是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工作的新疆高校中的一個。
和其他許多國內同行一樣,對外漢語教學在新疆大學的國際交流工作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據該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楊洪建介紹:“我們學院目前的學生(數量),就是去年,16年12月底,我們的學生已經達到了740個,分別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中亞五國和俄羅斯留學生人數佔到了90%以上。我們現在留學生學漢語的時候,有本科、碩士還有語言進修生。我們開的課,對本科和語言進修生來説主要是精讀課、聽力、口語、閱讀、寫作這些課。平時我們還給留學生開設了一些比如剪紙啊、唱歌啊、書法啊、古箏這樣的才藝課。”
新疆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08年1月成立,主要承擔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2011年至2016年間,新疆大學累計接收各類留學生達4353人次,已經形成涵蓋多專業、多學科、多層次的留學生教育體系。
楊洪建接受記者採訪(攝影 戴貝)
除了做好日常的漢語教學工作外,新疆大學也十分重視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建設,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來加強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了解彼此國家的歷史文化,真正做到互學互鑒。新疆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學生輔導員麥爾孜亞·阿力木介紹説:“課外活動特別多,每個月我們幾乎都會進行,然後課外活動主要分學習類的,學習競技類的,還有一些運動類,除此以外還有文藝匯演這樣的。學習類的話,會有書法大賽、漢字比賽。除此以外,每年最大的一個活動是留學生的文化節。每年最少有5、6個國家的學生參加,就是把自己國家那些東西展示出來,飲食、文化、服飾,然後他們會把自己(國家)的衣服穿上,會把自己的飲食做好,就是美食,放到那兒讓大家免費品嘗。然後把一些國家的景物的照片做成展板,放到那裏展覽,會吸引很多很多學生來。”
來自阿富汗的留學生納西爾在新疆學習漢語已經4年多了。他十分喜歡新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活環境。他説:“以前我爸爸做買賣,在中國。然後他看到在這兒的文化豐富多彩,他很喜歡中國的朋友們,他説以後你可以當一個商人。所以我先要學當地語言。新疆呢,剛才説了文化豐富多彩,有點難,但是努力的話會成功。我喜歡中國的書法啊,在新疆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在這裡的環境特別好,除了環境,還有很安全,這個很重要的。”
塔巴松是一位漂亮的阿富汗姑娘,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她説,要回國從事漢語教學,讓阿富汗的百姓更好的了解中國。塔巴松説:“我可能會回國,去那裏當漢語老師。然後想學關於中國的哲學、還有歷史、中國古代文學,這樣我就可以在我自己的國家,在阿富汗,讓他們更多的接觸中國文化,讓他們更多的知道中國的歷史。”
阿富汗留學生納西爾正在寫毛筆字(攝影 戴貝)
目前,新疆的教育對外開放呈現“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增長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新疆大學為代表的新疆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人才和資源優勢,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搭建包括中國——中亞國家大學聯盟、新絲路國際商學院在內的國際教育合作交流平臺,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勢,促進區域教育發展,推進絲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
新疆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海裏古力·尼亞孜表示:“最近幾年國際交流合作這方面比較大的、可圈可點的這樣的一些項目呢,應該説是2016年9月份,我們在烏魯木齊召開的中國——中亞國家大學校長論壇。這個論壇是在我們教育部國際合作交流司的直接指導下和在我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的主辦和我們新疆大學承辦下,成功舉辦了這樣一次應該説是教育屆的一個盛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7個國家的51個高校加入了這個聯盟。我們這個聯盟的目的就是打造一個開放的、國際化的這樣的一個平臺,能夠讓我們國內外的高校,在信息、資源、還有成果共享這方面能夠有大的作為。”
在中國——中亞國家大學聯盟框架下,相關高校已經開展了學生互換、學分互認等人才聯合培養方面的合作。2016年僅新疆大學派往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進行學習的學生就超過120人。海裏古力·尼亞孜説:“在這個論壇召開之後,新疆大學也是在國際科研合作、學生的交換等等這些方面已經有了巨大的進展。比如説去年9月份到現在,我們已經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等高校合作,把我們的本科生、研究生送出去,送到沿線國家去進行一個學期或者一學年的學習。應該説,這對我們去了解中亞、了解沿線的這些國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阿富汗留學生塔巴松接受記者採訪(攝影 戴貝)
隨著高校間合作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國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些國家已經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學習漢語的人數日益增長,特別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2011年至2016年,僅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孔子學院和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孔子課堂累計註冊學員人數就達到40880人。海裏古力·尼亞孜説:“我們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人文大學有一所孔子學院,此外在賈拉拉巴德國立大學也有一所孔子學院,就是吉爾吉斯我們有兩所,另一所是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有一個孔子課堂。這三所孔子課堂應該説成為我們同國外進行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當然,在我們師生的交流方面,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這樣一些項目。我們不僅是‘引進來’,同時我們也要‘走出去’。在我們現有的3個孔子學院的基礎上,未來我們新疆大學打算繼續在‘十三五’的時候,至少再建兩到三所孔子學院。為我們的人才的培養,包括我們的漢語的推廣,還有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做出我們的一份貢獻。同時把這些孔子學院也打造成我們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人文交流的一個平臺。”
2016年7月,中國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通知強調,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對此,海裏古力·尼亞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説:“我們説新的‘五通’,像這個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人(民)心相通。應該説,人(民)心相通最主要的,我認為主要指的是人文交流這一塊兒。雖然在這五通當中沒有提到教育,但是實際上教育是人文交流的一個基礎。因為它具有這樣一個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只有通過教育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這樣的一個交流,因為他(們)是我們國家的未來。經過這些教育的交流合作,能夠促進沿線國家的,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這個才應該是基礎的基礎。”
海裏古力·尼亞孜表示,未來新疆高校要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利用地緣和人才優勢,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共同努力,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各類國際化人才,為民心相通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