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一帶一路”是中國智慧對全球化的“反哺”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三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中國的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令全世界矚目。高速騰飛的中國經濟所依靠的,除了自身不斷突破固有格局、尊重創新創造的內部動力外,不可忽視的,是打破了之前的重重阻隔,融入了高速發展的全球化進程。三十多年之後,中國在全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八億件襯衫才換一架波音飛機”的世界工廠。積極參與並融入全球化,為這個古老大國插上了新的騰飛之翼。如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本凈輸出國。能力越大,責任越重,特別是在全球化遭遇挫折的後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如何“反哺”全球化?中國的新思路怎樣為陷入困境的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四年時間即將過去,“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已經結出纍纍碩果,而TPP則一陣驚雷之後杳無音訊。究其原因,“一帶一路”所體現的東方智慧,是促成其得到廣泛認可的關鍵所在。
第一,“一帶一路”是中國對於全球化進程的創造性改進。全球化進程遭遇挫折的背後,是固有的全球化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發展與穩定的需求之困。以往的全球化進程難以持續的原因在於,資本導向型的全球化模式造成了馬太效應不斷加劇。一個贏家通吃、等級分明的全球化模式帶來了全球治理的一系列問題:發展與不平等同步出現、經濟與環境不可兼得、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全球化在打破原有藩籬的同時築起了“看不見的墻”。在此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同一個問題,即找到一個新的、可持續的、社會友好的全球化模式,推動全球化的模式改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作為中國為全球化提供的重要公共産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突出務實合作、互利共贏,在全球化遭遇挫折的背景下高歌猛進。各大經濟走廊建設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漸次成形,沿線國家貿易流動愈加順暢。“一帶一路”所取得的成果,改變了傳統全球化模式下的困境,為沿線國家帶去了真真正正的實惠。
第二,“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全球化觀念的系統性提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著眼于國內和沿線國家民生發展的實際需求。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將宏大敘事落地生根,通過一系列切實改善民生的項目,實現將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目的與合作方向的願望。應該承認的是,當前全球化面臨的困境,仍然是發展的困境。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只能通過不斷的發展得以解決。而“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恰恰是那些由於各種原因,發展水準仍然不夠高,經濟實力不足,人民迫切要求獲得更多福祉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在過去,由於歷史、地緣或是政治體制的原因,沒能趕上上一輪全球化熱潮,卻承受了上一輪全球化帶來的種種負面問題。因此,無論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還是打破貿易投資壁壘,“一帶一路”的出現,都是發展優先這一觀念的具體體現。正因“一帶一路”是帶著發展的角度去提升全球化的,它的視角就不局限在三五年之功,從而能夠更加踏實的與沿線國家的發展規劃相對接,用中國的發展觀念提升全球化進程的使命觀。
第三,“一帶一路”代表了中國文化傳承不變的天下觀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的概念植根于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之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今的全球化使得治理同經濟一道全球化,全球治理所遇到的問題突破了原有的國境線,諸多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問題的出現,使得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這樣的語境下獨善其身。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所蘊含的就是兼濟天下的一種情懷。“天下”不同於傳統西方政治哲學下的普世價值,而是強調一種對於人類和世界的整體關切。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中國在享受全球化紅利的同時,也在以“天下為懷”的胸懷來為世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發展成果由全體參與者共享,以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為己任。“一帶一路”所倡議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連綿不斷的天下觀念的體現。這種“自我加壓”,是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所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帶一路”相對於全球化進程而言才剛剛起步,其所蘊含的能量也才剛剛釋放。今年5月中旬,“一帶一路”將迎來啟動之後最為重要的一次多邊活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峰論壇的召開,將會為這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合作倡議提供更加深入與廣泛的發展前景,為全球化的進程增添獨特的中國智慧。(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