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採取措施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提供了高層交流、經貿合作等方面的新途徑,也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文化交流渠道。中國相關部門負責人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將繼續採取措施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文交流,促進各國民心相通,共謀發展。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重要基礎。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通過信息溝通、文化交流、宣傳互動等方式,積極推進各國民心民意的溝通,理解互信不斷深化。中宣部副部長 庹震表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智庫交流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庹震説:“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相繼成立的‘一帶一路’研究平臺,目前已經達到300家。參與‘一帶一路’研究的外國知名智庫已有50多家,中亞、東南亞和歐美國家智庫紛紛組織研究小組、開展‘一帶一路’專題研究。一批智庫研究成果陸續面世。中國智庫出版了400多本‘一帶一路’圖書,國外知名智庫發表了100多份專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等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吸引了國內外智庫廣泛參與,架起了促進溝通、增進理解、凝聚共識的橋梁。”
根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編撰的《“一帶一路”大數據報告(2016)》顯示,國內外民眾對“一帶一路”合作的期待度總體較高,其中外國網民主要期望借助中國力量更新國內的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開拓第三方市場;中國國內網民則希望“一帶一路”合作能幫助國內産業轉型升級,建立聯通國內外區域發展的新平臺,推動中國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
此外,報告還指出,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根基。通過人文交流的進一步加強,將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轉型提供新的機遇。比如,教育在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粘合劑、催化劑和潤滑劑的作用,有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介紹,中國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互通、人才互通等。
田學軍説:“一是加快推進語言互通,僅2016年國家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9個國內空白語種;同時,接受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沿線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第二,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承諾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獎學金新生名額;截至2016年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留學生就達20多萬;國家支持中國學生到沿線國家留學,2012年以來,我國共有35萬多人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
從歷史淵源上看,“一帶一路”沿線的大多數國家與中國都有密切的商貿和文化往來,且自身也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遺産。鋻於此,中國文化部副部長 丁偉表示,在文化遺産領域開展合作,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丁偉説:“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文化遺産的保護、發掘、研究、利用、創新等方面會有很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去年,在習近平主席與沙特國王的共同見證下,中沙特簽署了兩國《關於促進文化遺産領域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我們還推動國內的文博機構和高校在老撾、緬甸等許多沿線國家開展考古、修複合作等項目。在今年4月份,中國和希臘共同發起了‘文明古國論壇’,有10個在世界上原創性的文明古國,包括意大利和印度覺得在新形式之下,文明古國如何來傳承優秀傳統,將來成為一個合作機制。”
影視作品在促進民心相通、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譯製的斯瓦西裏語版《媳婦的美好時代》和阿拉伯語版《父母愛情》在非洲和埃及熱播,對提升沿線國家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有很重要的意義。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 童剛透露,未來在繼續加強影視劇的譯製播出之外,還將加強影視作品的國際合拍和深化中外影視人員的交流。
童剛説:“這幾年我們已經先後和15個國家簽訂了電影的合拍協議,也與一些國家簽訂了電視的合拍協議。像今年春節上映的《功夫瑜珈》,還有與捷克合拍的《熊貓與小鼴鼠》,這些影視作品都受到了兩國觀眾的歡迎。越來越多的外國影視界人士參與到我們影視和綜藝節目的創作,對於推進文化交流、縮小文化差異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説哈薩克斯坦的歌手、馬來西亞的歌手也參與了中國的綜藝節目,逐漸為中國觀眾所了解,將來中國一些節目也會在沿線國家發揮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