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從江南水鄉到“塞上江南”看端午節不一樣的龍舟賽

2017-05-30 17:18:31|來源:新華社|編輯:王瑞芳

  新華社銀川5月30日電(記者 任瑋):端午節,原本寂靜無聲的閱海湖上一片人聲鼎沸。伴隨比賽開始的號令,20支龍舟有如離弦之箭在水面疾馳,浪花飛濺;舟上劃手和著整齊的鼓點奮力揮槳,劃波競渡;岸邊觀眾在吶喊助威之餘,不忘舉起手機記錄精彩瞬間……龍舟競渡、百舸爭流,這樣的場景是江南水鄉的端午民俗?不,這是在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第九屆端午龍舟賽正在拉開賽幕。

  寧夏,在多數人的腦海裏約等於乾旱、風沙、大漠、駱駝等景象。誰能想到,在寧夏銀川市,原本廣泛流行于江南的端午賽龍舟活動,已經連續開展近十年,逐漸成為當地的節慶品牌賽事。

  “銀川市2008年首次舉辦端午龍舟賽,是為中國舉辦奧運會營造氛圍想出的一個‘創新’點子,誰也沒想到能連著舉辦這麼多屆。”銀川市體育總會秘書長丁曉晶説,南方的賽龍舟傳統習俗能“移植”到西北並生根發芽,與當地的生態修復、湖泊水系建設密不可分。

  湖泊棋佈、波光盪漾的充沛水系,是龍舟賽得以開展、推廣的重要條件。銀川市曾因濕地分佈密度大、範圍廣、數量多,歷史上有“七十二連湖”之稱。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快速的城市建設使得湖泊、濕地等逐漸萎縮。

  近十多年來,通過不斷加大湖泊濕地保護與恢復力度,銀川濕地面積增加,濕地生態恢復,濕地自然景觀得以重現。目前,銀川全市濕地面積達5.31萬公頃,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澤濕地近200個,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沼澤20多個。“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湖城”稱號變得名副其實。

  “可供選擇的水域越來越多,今年我們就換了面積更大的湖泊,方便選手施展,觀賽視野也更開闊。”丁曉晶説,今年龍舟賽取消了前幾屆為小湖面而設的1200米環湖賽項目,只設男女250米、800米直道競速項目,比賽更加激烈,更有看點。

  賽龍舟迎端午,如今已經成為銀川不可或缺的一項節日活動,每年吸引數萬人觀賽。今年龍舟賽更“擴容”為端午文化節,推出童趣端午、古禮端午、遊樂端午等一系列具有端午文化特色的節日活動。看著現場的熱鬧景象,回憶最初組織比賽的不易,丁曉晶笑稱,首屆龍舟大賽是一場“三無”賽事——沒龍舟、沒選手、沒教練。

  到南方買龍舟,看著種類繁多、大小各異的龍舟,負責採購的人傻眼了。西北旱地,多數人不諳水性,更別提在水上競技比賽,龍舟賽沒人報名,體育部門的工作人員坦言“就差上街發傳單了”。聽説一位參加過全國農運會的農民會劃龍舟,他們將人請來當教練,免費培訓,從頭教起。

  “我們隊員多數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最初參賽只是出於對運動的熱愛,談不上會劃龍舟,能劃成直線就不錯了。”第八次參加龍舟賽的“小二班”隊隊長郭煥鑫告訴記者,每次賽前,銀川市都會組織為期半月左右的免費培訓,連續八屆比賽讓更多本土隊伍有信心、有能力與專業隊伍較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塞上江南”的龍舟賽裏,有一支來自江南水鄉的參賽隊伍——浙江瑞安商會隊。首次被邀請參賽,看到本地選手多是“旱鴨子”,他們疑惑“西北搞什麼賽龍舟”;如今每年端午節,他們都專程趕來參加比賽,與當地“水上勁旅”一爭高下。

  長期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寧夏作協主席郭文斌認為,雖然從起源上講,端午節傳統習俗、象徵意義南北有別,但二者的文化內涵是互補的,並且融合趨勢日益明顯。近年來,賽龍舟在大江南北廣泛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復興的一種表現。

  南舟北移、西擴,這個過程中有傳承,也有變化。在江南水鄉,龍舟拔河、龍舟漂移等精彩賽事讓北方觀眾驚嘆不已;在寧夏,利用南方沒有的冰雪優勢玩龍舟之鄉玩不了的“冰上龍舟”,形成全新的冬季趣味運動。

  “現在我們開始考慮利用大漠風光打造全新的‘沙漠龍舟’項目,讓賽龍舟在專業體育項目之餘,成為參與度更廣泛的旅遊項目。”丁曉晶説。

  (原標題:從江南水鄉到“塞上江南”看端午節不一樣的龍舟賽)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