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東:用“工匠精神”擦亮乳業“中國製造”
對於孩子來説,母乳是媽媽給了他生命之後的第二份禮物,含有寶寶成長所需的所有營養成分。而在地域遼闊的中國,由於飲食上的多樣性,區域上的差異性,想完成對中國母嬰營養的研究調查,對於蒙牛乳業自主研發人員史玉東而言,著實是個不小的難題。
實驗室,專注于觀察菌落形態的史玉東。中國青年網記者栗鵬菲供圖
與數據為伍,耐心細心信心都必不可少
從事研發創新工作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能,十年專注于基礎研究,需要他沉得下心來還要耐得住寂寞。
看似枯燥的實驗是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項,採樣、分離、純化、保存……等等環節的不斷重復,階段時間點的數據往往也需要反復操作和分析,甚至由於實驗項目的不確定性和連續性,一份看似簡單的數據結論,都需要他捨棄休息通宵進行實驗。
但是對於史玉東而言,“踏踏實實的工作心態,便是最好的工作動力”。反反復復的實驗過程,每一個鑽研的細節,他都從來不敢怠慢。在2013年,史玉東就帶領微生物與發酵項目組團隊成員完成過700株乳酸菌的特性檢測及相關數據梳理,然而這也只是其工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失敗還好,但有時候看不到研發希望的時候,才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為了開發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産權的益生菌發酵劑,史玉東曾經廢寢忘食通宵地待在實驗室,與不確定的實驗數據“作鬥爭”。每一份科學數據的背後都凝聚著他“工匠精神”的基因,也都凝聚著一個科研人員精益求精的獨特氣質。
實驗室,史玉東正在配置微生物培養基。中國青年網記者栗鵬菲供圖
多采集一份樣本,就多了解一點
2009年,當時國內對中國母嬰營養還大多只借鑒國外研究,並沒有本土的研究數據,史玉東所在的部門與丹麥乳品機構展開闔作,針對母嬰營養進行研究調查,通過採樣分析建立詳細的數據庫,測定中國嬰幼兒不同成長階段的營養需求,開發接近母乳成分與比例的奶粉配方,為嬰兒膳食餵養尋找科學支持。
母乳採樣分析、營養物質檢測、功能配料研究……該項目前後經歷了兩年多時間。期間,史玉東與其團隊奔走各地,入戶調查、跟蹤採樣,不厭其煩的向她們解釋母乳研究的意義。閉門羹是家常便飯,母乳樣本提供者中途由於各種原因退出也時有發生。
提到這階段的經歷,史玉東感慨:“辛苦是真辛苦,但也不僅僅是苦。”在與母乳樣本提供者的接觸中,他更能真實的感受到媽媽的狀態以及嬰兒的需求。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採集與分析,史玉東帶領團隊為母乳營養研究和嬰幼兒配方産品的開發提供了全面、準確、科學的數據支持,原始樣本多達200多個。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期他成功發表蒙牛集團首篇美國SCI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收錄文章(影響因子3.66),這簡單落款的背後,是史玉東在每一個專注的日夜裏的鑽研與挖掘,是他的付出與執著探索。
史玉東正在進行微生物實驗。中國青年網記者栗鵬菲供圖
天道酬勤量變背後才有蛻變
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不斷更新讓研發人員面臨貶值風險,自我的學習和不斷的提升成為史玉東保持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搞自主研發,不學習是不成的,不進步就等於退步”,他是這樣告訴記者,也是這樣去實踐的。
史玉東的辦公桌上總是放著一摞摞的專業知識書籍,他説這些是他的精神食糧,平時總要利用休息時間查閱相關資料,不斷補充新的能量和創新的靈感。 史玉東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工作,從基礎研究到膜分離技術研究,從母乳分析到技術引進,從項目管理到微生物發酵工程、營養健康研究,每一階段的積累與學習,都是史玉東不斷進取的工匠精神的彰顯。
成績斐然的他快速成長為這個領域的“先行者”。這些年他以第一發明人身份共申請發明專利7項,授權4項;獲得市級科學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先後參與實施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間“863”項目及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一份份成就的羅列,精益求精的“量變”背後,讓我們看到的更多得是自身的“蛻變”。
正在觀測菌落形態的史玉東。中國青年網記者栗鵬菲供圖
“匠心”絕不僅僅只是口號
提到“工匠精神”,史玉東表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專注極致,都是對工匠的要求,也是對自己的要求。現如今,如何讓中國乳製品實現更精湛的研發、更精益的品質,讓牛奶品質更上一層樓、擦亮乳業‘中國製造’招牌,是他以及他所在的團隊要不斷攻克的難題。 乳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産業,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産業,乳業的振興與發展是刻不容緩的。史玉東也強調,“匠心”絕不僅僅只是口號,“匠人”更不只是標榜,“工匠精神”是需要用來踐行的。在乳品生産工藝、營養健康等乳業研究領域,史玉東都會傾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熱情,不斷挑戰未知領域。
一代匠人承襲古法技藝,一顆匠心鑄就中國品質。史玉東表示,“工匠之路是一條創新之路,更是一條傳承之路,我們以及今後的年輕人都既要成為創新者也要成為傳承者”。他相信,中國乳業正在品質、消費者信任、自主研發等多方面齊發力,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而自己對中國乳品的營養研究探索從未停止。(記者栗鵬菲)
(原標題:史玉東:用“工匠精神”擦亮乳業“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