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英國緣何接二連三遭遇恐襲?

2017-06-06 15:21:0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倫敦恐襲(資料圖)

  當地時間6月3日夜,在全國大選周即將開始的最後一個週六,英國首都市中心倫敦橋與博羅市場接連遇襲。恐怖分子駕車衝撞人群後,衝向酒吧、餐廳等人群聚集地肆意砍殺無辜群眾。英國警方接到報案後僅用8分鐘就擊斃了3名嫌疑人,但卻無法逆轉7死、48傷的慘劇。這是繼今年3月威斯敏斯特大橋遇襲、5月曼徹斯特體育館大爆炸之後,英國遭遇的第三次嚴重恐襲,正如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次日的聲明中所言,英國恐怖主義威脅正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與其他歐洲大陸國家一樣,英國恐襲不斷,首先反映的是國際恐怖主義發展的新態勢。

  近年來,從斯德哥爾摩到尼斯,從布魯塞爾到巴黎,從柏林的聖誕集市再到愛麗舍宮門前的競選集會。西方國家民眾聚集的地方,在特定的時期,很容易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目標。恐怖分子的作案方式更趨靈活,如駕車撞人後,持刀行兇或槍擊等做法日益普遍,襲擊成本大大降低,也令西方政府、警察與情報部門防不勝防。而就恐怖嫌疑人身份來看,不論是“獨狼”還是組織網絡中的一人或多人聯手,也不論是來自西亞還是北非,實施恐襲者均來自穆斯林移民群體。這些都是歐洲國家爆發恐襲的典型性特徵,既有國際恐怖主義內生性原因,也是歐洲社會移民融合等問題累積爆發的結果。英國恐襲案也基本兼具這些特點,此次實施襲擊的三名被擊斃案犯,兩名已確認身份,分別是來自巴基斯坦和北非的穆斯林。他們採取的手法也是先行車碾壓行人,然後下車行兇。選擇的作案地點,也是週末夜晚人們休閒娛樂集中的區域。

  在今年3月之前,英國已經有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沒有爆發過影響之大、死傷人數眾多的恐襲事件。此前令人深刻的恐怖記憶還是2005年倫敦地鐵大爆炸。但今年上半年以來,英國三起恐襲迭發,不由讓人産生了為什麼是英國,為什麼是現在的疑問。可以説,除了歐洲整體反恐形勢嚴峻的原因之外,恐怖分子在英國屢屢得手,正是當下英國政治、社會以及反恐環境變化的集中反映。

  從時間來看,英國正處於政治事件的多發期和社會的脆弱敏感期,容易成為恐怖分子的襲擊對象。

  今年英國的三次恐襲,都處於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節點。3月22日,威斯敏斯特大橋遇襲,發生在特雷莎·梅向歐盟遞交申請、啟動“退歐”進程的一週之前。5月22日的曼城大爆炸和6月3日的倫敦橋襲擊事件,則發生在大選季。自2016年6月英國公投決定“退歐”後,對外面臨如何“退歐”的棘手難題,國家的穩定與社會的團結也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相較于其他主流政黨,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穩居領先地位,這也是梅敢於提出提前大選的前提,但就實際而言,其只擁有比較優勢,執政基礎並不穩固,民意的波動性、分化性很大。所以,梅才高喊“服務於人人”的口號,在“退歐”問題上,表現得也十分果決,並以“更強大和更繁榮”為競選主題,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表明在英國尤為脆弱的大背景下,梅希望以強硬的捍衛者姿態贏取民心。鑒此,恐襲一旦得手,勢必加劇社會的不滿與分化,對英國政府的殺傷力更強,此時打擊英國,恐怖分子可獲得更大政治收益。

  而恐怖分子作案手法不斷翻新,簡易化、模倣性強等特點則是英國疲於應付,防不勝防的技術性原因。

  英國多年來強力反恐,雖十多年沒有發生嚴重恐襲事件,但並不意味著其恐怖主義威脅下降,仍是長期處於次高級別水準。在“恐怖主義”借助網絡宣傳、戰地培訓等多種手段不斷“滋生恐怖主義”等新形勢下,英國情報部門對恐怖嫌疑人無法實施有效管控的問題十分突出。英國政府估計,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地參戰的英國人約800人,其中有一半已回到英國。與大陸歐洲國家不同,英國的三起恐襲案偵破速度都很快,但英國反恐的困境在於,對極端分子的監控非常廣泛,但仍無法避免悲劇的發生。曼徹斯特案犯曾被警方關注,但案發時其剛從利比亞回國,據稱曾在那裏受訓。倫敦橋涉案嫌疑人也曾被多次舉報,但都未能實施有效管控。

  接連遭遇恐襲之際,特雷莎·梅的競選之路蒙上了陰影,民意支持率持續下滑。曼城恐襲正值保守黨新競選綱領新近出臺,其社會政策引發中産階級不滿,招致社會強烈反彈,保守黨支持率從最初領先最大反對黨工黨兩位數的優勢,下降到了個位數,不再穩操勝券。倫敦橋恐襲後,大選的辯論議題已從英國“退歐”、社會政策等直接轉向安全問題。相較于科爾賓領導的工黨,保守黨在安全治理方面的民望原本更高,但由於恐襲頻發,不但工黨領袖科爾賓、倫敦市長薩科迪·汗指責梅削減預算導致警力不足、反恐不力,甚至有人提出梅應下臺以承擔責任。如果最終導致保守黨無法擴大議席,或聯合組閣、或下臺,則將成為恐怖主義威脅影響西方國家政治生態的新型標誌性案例。(楊芳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 副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