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繫重大工程

2017-06-19 10:29:14|來源:新華網|編輯:谷士欣

  新華網記者 趙銀平

  【學習進行時】五年來,我們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工程。實施這些重大工程的決策背後體現了習近平怎樣的治國理政理念?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説:“政府在關係國計民生和産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總體確定技術方向和路線,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佔制高點。”

  “搶佔制高點”,無疑是實施重大工程的重要動因。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繫重大工程

  6月15日11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這次發射還搭載了國內外3顆小衛星。新華社發(甄哲 攝)

  “重劍”與“定海神針”

  五年來,我國重大工程建設已成燎原之勢。

  目前世界下潛最深的研究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遨遊星漢的天宮二號,“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

  站在尖端科技制高點上,重大工程是一把把“重劍”,以雄渾厚重的力道,辟波斬浪,開天闢地。

  高速鐵路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中國一張的“金名片”;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從2013年通水至今,受益人口超過1億;國家電網果洛聯網工程讓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班瑪、久治三縣徹底告別了“電力孤島”歷史;北京加快實施煤改電工程,截至2016年末,已累計完成58.25萬戶居民改造,核心區已基本實現“無煤化”……

  在關係國計民生和産業命脈的領域,重大工程是“定海神針”,立梁架柱,築牢基石。

  重大工程,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可靠支撐。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繫重大工程

  一輛運輸瀝青的工程車輛行駛在港珠澳大橋橋面上(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活水”與“永動機”

  重大工程,“重大”一詞,就説明瞭其難為。為何我們在短短五年間,能實現點線面的全面佈局,能迅速實現質的飛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重大工程之“活水”就是創新。

  習近平將創新視為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他強調:“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創新的競爭。”

  十八大以來,我國重大工程,創新之光處處閃現。

  “中國天眼”在口徑、靈敏度、解析度、巡星速度等關鍵指標上超越國外同類望遠鏡,實現了大科學工程由跟蹤模倣到集成創新的跨越。中國“慧眼”,承載高能、中能、低能X射線望遠鏡和空間環境監測儀,洞見宇宙中驚心動魄的圖景:黑洞吞噬被撕裂的星星、脈衝星瘋狂旋轉、宇宙深處猛烈的爆炸……

  從機體結構件到機載系統設備,從機頭試驗到機尾複合材料應用……十年磨一劍的“大塊頭”C919擁有反推裝置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102項關鍵技術突破,彰顯了我國航空工業的整體科技實力和“中國智慧”。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其島隧工程更是一個開創性的工程,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

  ……

  在創新的路上,我們永不停步: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我國將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面向2030,我國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等重要項目……

  創新,是“活水”,讓重大工程從理念的種子變為現實的參天大樹;創新,是“永動機”,讓重大工程建設的腳步一往無前,鏗鏘有力。

  “補短板”與“鑄重器”

  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多年積累的各種矛盾集中爆發。如何破解?習近平告訴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而我國的重大工程建設,既是鑄“重器”又是補“短板”。

  五年來,我們發展特色産業,發揮國家重大工程、農業産業化項目帶動作用,壯大扶貧力量;我們開展環境治理、防治大氣污染;高鐵、高速公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打造了日益緊密的城市“朋友圈”,推動了各地的協調發展;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智慧製造和機器人等科技創新項目體現了國家的重大需求,將帶動不少産業的發展;還有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中國行動計劃、信息化重大工程……

  回顧梳理五年來的重大工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重大工程遙相呼應,協同作戰。它們,在默默補齊發展短板的進程中,也為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偉大民族復興打造出大批基礎“重器”。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心繫重大工程

  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破冰船”與“火車頭”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明確要求:“要抓緊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緊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協同攻關。”

  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大工程猶如“破冰船”,鑿冰開路,為我國在諸多高科技領域的探索打開了通道,具有首創之功。

  以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為例,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準跨越式提升,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再如6月15日發射成功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將使我國在X射線空間觀測方面具有國際先進的暗弱變源巡天能力、獨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觀測能力等,推動我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産業改造升級、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解決區域間、産業間發展不平衡問題,重大工程猶如“火車頭”,發揮著巨大的牽引作用。

  C919,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150座級幹線客機,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顯著改善了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基礎面貌,併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鍛造了一條蘊藏巨大潛力的産業鏈。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中國高速鐵路“四縱四橫”鐵路網的基本形成,極大地激活了沿線的人流、物流、産業和信息流,帶動了區域協調發展。對滇桂黔、秦巴山、大別山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脫貧攻堅,更是起到了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

  習近平把科技創新作為“先手棋”,強調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指出:“‘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實現突破,靠的就是重大工程“破冰”;實現“全面”,需要重大工程這一“火車頭”的帶動和指引。

  重大工程,牽引“中國列車”砥礪前行。

  

標簽:C919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