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黃蓉): “看病難”是老百姓一直關心的話題,也是政協委員密切關注的問題。今年兩會上,不少政協委員對如何有效解決 “看病難“,積極推進分級診療提出了好建議。
分級診療在於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
“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信得過的醫生,不必跑遠路到大城市、大醫院排大隊,這是我們的期待。所以推行分級診療的關鍵就是建設好基層醫療機構,讓居民放心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孫鐵英對解決“看病難”這樣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台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認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是推進分級診療的重中之重。他説,目前,我國慢性病患者超過3億人,慢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而基層醫務者應該是居民慢性病防治和管理的主力軍。
吳浩指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不僅要給基層醫療機構配備好的設備,還要加強基層與其他醫療機構間的協同。基層機構的全科醫生是“守門員”的角色,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能接住球,將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接得住,也要會傳球。如果基層的1個全科醫生有5個專科醫生在後面協同支持,他們看不了的病可以轉診給專科醫生,這樣老百姓就更加放心在基層看病。
培養更多合格的全科醫生
對於目前合格全科醫生短缺的現狀,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副院長魯友明建議,重點醫學院校應當擴招。他舉例説,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每年招生只有370多人,他們完全有能力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醫務人員。他建議,應當放寬重點醫學院校的招生名額,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合格的全科醫生。
而事實上,造成全科醫生短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認同的問題,大家認為在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社會地位低、職業晉陞道路狹窄。對此,孫鐵英委員建議,要在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和職業晉陞方面做出一些合理的規劃。吳浩委員也呼籲,對於基層醫療機構與大醫院關係的理解不應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要像小學、中學和大學之間的關係,是一個系統內必不可少的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