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2。
十年,一個時間單元,更像是一個空間標識。風雨的洗禮,歲月的滌蕩,一座城市歷經怎樣的成長,又會演繹怎樣的變遷?
十年,滄海一粟;十年,斗轉星移。驀然回首,答案潛藏在問題裏,也蘊含於時間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合肥市上下攜手比肩、齊心協力,風雨同舟、砥礪前行。
這十年,合肥人民經受異常複雜的嚴峻考驗: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衝擊,困難挑戰明顯增多。
這十年,合肥人民備感人民領袖的親切關懷:2016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親臨合肥,對合肥發展全方位把脈定向、系統性科學指導。
這十年,合肥人民蹚出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品質效益穩步提高,科創合肥更顯“科裏科氣”。
牢記囑託,堅定踐行;十年拼搏,十年奮進。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大城,源於淝河之匯,興于巢湖之濱!
進位
時間恰似最神奇的變數,訴説著時代的變遷,見證著城市的成長。
對於合肥這樣一座朝氣蓬勃、青春奮進的城市,更是如此。在她的發展進程中,時間遞進的每一格刻度,都顯得極具價值、極有意義。
回溯合肥十年發展歷程,細細梳理她的成長脈絡,最突出的關鍵詞就是:爭先進位。
翻開2012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有這樣一句話回顧總結2011年工作成績:在全國26個省會城市中,合肥生産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領先,總量有望進位。
爭先進位,不僅承載著合肥歷任決策者的夢想,也點燃了合肥人心中的那一團火,熊熊燃燒,從未熄滅。
彼時,合肥生産總值剛剛達到3600億元,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5位。
此後歷年,拾級而上。
2012年,合肥生産總值達到4100億元。
2013年,合肥生産總值超過4600億元。
2014年,合肥生産總值跨越5000億元。
……
2020年,合肥生産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一舉躋身“萬億城市俱樂部”,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20位。至此,“總量過萬億、邁入二十強”,終於從夢想照進現實。
2021年,合肥生産總值再上一個千億台階,實現1.14萬億元。
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目標,一步一個境界。
從3600億元到1.14萬億元,短短十年,合肥生産總值從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15位上升至第9位,從全國大中城市排名第31位上升至第19位。
從全國省會城市到全國大中城市,參照係的改變,意味著合肥正將自己置於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進行綜合考量。區區兩字之變,背後凸顯的不僅是合肥的底氣與信心,更是氣魄與抱負。
從22.7%到26.6%,合肥經濟首位度逐年提高,直至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而經濟首位度正是衡量省會城市在本省經濟中所佔比重的一項重要指標。
這一指標的節節攀升,標誌著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提升。
2021年,合肥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達到29.2%,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增長極作用也在不斷彰顯。
一系列數據和指標的背後,是合肥城市地位與城市能級的爭先進位。“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個國家級開放平臺……近年來,合肥頻頻出現于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屢屢刷新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
經濟總量過萬億、常住人口近千萬……站在歲月的渡口,遙望彼岸,這十年,合肥徹底撕掉“江淮小邑”的標簽,揮手告別“最大縣城”的形象,正以一副嶄新的面貌進入眾人的視野。
時間在證明一切,也改變了一切。
風起
有人説,合肥是一座“風口城市”。
不論是經濟增長速度,還是産業發展品質,都讓這座城市更有底氣成為站在時代風口的“探路者”。
“風口城市”,“風”從哪來?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稟賦,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質。
上個世紀,合肥就與科技創新結下不解之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原電子工業部16所、38所、43所……一批高等院校及大院大所遷至合肥,科教資源加速集聚,科教基地雛形初現。
這些科研院所大多從事前沿基礎研究,投入高、回報緩,前路漫漫,充滿著各種未知和不確定性。
科技創新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寂寞長跑,其中既有從0到1的顛覆式改變,也有從1到N的迭代式演進。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力度,體現了一座城市決策者的眼光與遠見。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在與科研人員交流時説,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是創新的天地。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合肥始終堅持以“舍得”的境界,瞄準基礎前沿領域,推動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和大科研平臺的引進佈局,持續投入“真金白銀”,耐心護航“創新長跑”。
近三年,合肥財政科技支出累計467.7億元,佔同期全市財政總支出的13.3%,佔比在全國主要城市持續“領跑”。
三十崗,合肥生態後花園。合肥在此規劃建設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投入130多億元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最美科研聖地”。
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生態優化,集中建設“科大矽谷”,匯聚世界創新力量,一座極具活力、引領未來、享譽世界的創新之谷呼之欲出。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首個國家實驗室落戶運行,佈局大科學裝置達12個……一批“國之重器”拔地而起、熠熠生輝。
悟空探秘、墨子傳信、九章計算、本源司南、祖衝之號……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世界矚目。
中科大先研院、清華合肥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慧研究院……一批創新成果走出“深閨”、走向應用。
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出臺科技創新條例、組建科創集團、設立科技創新日……一批改革舉措創新體制、激發活力。
在肥服務院士十年翻一番,達138人;高層次人才1.4萬多人;每年吸引創業就業大學生超過20萬人……一批領軍型科學家、高層次人才、大學生集聚合肥、“星光”閃耀,合肥努力讓八方人才從“搶過來”變為“搶著來”。
……
從“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再到“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名城”,合肥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
時間,從未辜負每一位追夢的人。
因為看見而相信,所以成為跟隨;因為相信而看見,所以成就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親臨合肥,對合肥科技創新給予充分肯定,並對未來創新之路寄予厚望。
從“科教基地”到“科創名城”,一以貫之的堅守,一往無前的堅定。今天的合肥,立志勇當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在科技強國建設中擔綱承梁,在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作出更大貢獻。
2021年6月,做客央視《對話》欄目特別節目《萬億城市新征程·合肥》,合肥市委主要負責同志曾經用“科裏科氣”一詞來形容合肥的城市特質,“科技創新是合肥最大的標識、最大的動能、最大的潛力。”
從此,“科裏科氣”成為網絡熱詞,更成了合肥人在各種場合推介合肥的最佳名片。
“創新的天地”不負千鈞重托,“養人的合肥”享譽大江南北。
風起大湖之濱!
鏈成
無工業,不合肥。
工業興,則經濟興;工業強,則經濟強。
“後疫情時代”,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重要性再次凸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在第十九屆大會期間,發佈《2022年工業發展報告——後疫情時代工業化的未來》。
報告提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衝擊,製造業不僅可以為經濟韌性提供支持,而且在推動共同繁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基礎差、底子薄、資源少,作為一名“後起之秀”,合肥對工業有著複雜的情感。
然而,不論是當年的工業化、城市化“雙輪驅動”,還是當下的新興産業、傳統産業“兩手抓”,合肥從來都不缺乏提振工業經濟的勇氣與決心。
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勇當我國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這一殷殷囑託,為合肥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以産業創新推動産業集聚,合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産業發展道路。
當然,産業發展道路並不平坦。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隻巨大的“黑天鵝”,成為影響産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大變數。
穩定産業鏈,刻不容緩!
政策賦能,制度加持。合肥接續出臺穩企惠企政策,建立重點企業聯繫包保制度,積極協調解決企業生産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暢通産業鏈供應鏈,促進市場主體穩定增長。
重點産業不斷供,重點企業不停産。在京東方合肥區域總經理李賓看來,多重惠政能夠幫助企業解決現實困難,有利於帶動上下游供應鏈企業技術創新、協同發展,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不只是京東方。
持續跟投晶合集成,加快推進“本土化”;專項基金投資蔚來,問鼎造車“新勢力”……
別人的昨天,裝扮不了自己的明天。打開闔肥産業發展時間軸,總有一些高光時刻讓人銘記。
是産投,不是風投!合肥堅持以政府“有形之手”,攜市場“無形之手”,挽企業“創新之手”,探索出“科創+産業+資本”的産業發展新路。
這一産投模式,讓不少創業者告別人生的至暗時刻。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坦言,是合肥,讓蔚來走出了“ICU”。
蔚來已來,大眾成眾。2022年6月22日上午,大眾安徽白車身在肥下線,標誌著大眾安徽首款新能源車型試製生産取得重要進展,合肥新能源汽車産品體系也將更加豐富、更加多元。
喜訊,接踵而來。6月30日上午7:08,合肥比亞迪第一輛整車下線,標誌著安徽新能源汽車産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一步。
從談判到簽約,用時23天;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從開工到整車下線,用時10個月……毫無疑問,比亞迪項目再次刷新了“合肥速度”。
“合肥城市的美譽度口口相傳,在雙方緊密高效的合作過程中,深切感受到合肥幹部敢擔當、講誠信、重效率,耳聞目睹了‘合肥速度’,對在肥項目發展充滿信心。”比亞迪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這樣評價合肥。
多年深耕細作,終成産業叢林。
“芯屏汽合”“急終生智”成為現象級産業地標。積體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3個産業入選首批國家戰新産業集群,智慧語音産業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獲批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
數字無言,數據有力。十年來,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由24.4%提高到54.9%,對工業增長貢獻率由30.5%提高到71.6%。
因工業而興,因産業而盛。如今的合肥,聯寶科技成為全市首家“千億企業”,世界製造業大會、世界顯示産業大會永久落戶,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61家,2021年平均每天誕生3.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更多“合肥智造”閃亮登場、走向世界。
以創新之“脈”,壯産業之“骨”。挺起高品質發展的“脊梁”,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合肥乘風而起,禦風而行。
共生
擇水而憩,枕水而居,千年流傳。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性,就更讓人難以割捨。
恰如西湖之於杭州,泰晤士河之於倫敦,塞納河之於巴黎……縱觀古今中外,很多城市緣水而興,因水而名。
巢湖,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就像鑲嵌在安徽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光彩照人,聞名遐邇。
作為一個大型淺水碟形湖泊,巢湖水淺、流速慢、湖盆淺平,流域記憶體在大量含磷地層,非常適宜藍藻生長。
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流域人口迅速增長,入湖河流污染日益嚴重,巢湖水質不斷惡化。
明珠蒙塵!巢湖被列入全國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2011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合肥擁湖入懷。由此,合肥從濱湖時代邁入環湖時代。
擁有什麼樣的榮光,就得肩負什麼樣的責任。
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合肥拿出最大的決心、最硬的手腕、最強的魄力,毅然打響了巢湖生態保衛戰。
時間的指針指向2020年8月19日。駐足巢湖之畔,眺望茫茫湖水,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叮囑: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生態環保,國之大者。合肥堅持以包公鐵腕精神治污染、以愚公移山精神抓環保,系統實施碧水、安瀾、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強力推動點源、線源、面源、內源“四源同治”。
從“九龍治水”走向“合力治水”;
從“一湖之治”走向“流域治理”;
從“污染防治”走向“生態治理”;
……
2020年1~8月,巢湖整體水質創1979年以來最好紀錄。
2021年,巢湖藍藻出現時間較上年推遲56天,發生次數減少42%,歷史性實現夏天無明顯藍藻異味。
十年艱辛探索,巢湖綜合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
經濟與生態“雙贏”之路,任重道遠。然而,合肥的每一步,都走得那樣地堅定,那樣地沉穩。
濕地,“地球之腎”。合肥以濕地修復為重點,大力實施“退耕、退養、退居”,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
“濕地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周立志如是表示。
目前,規劃100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已建成9個,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全部消除劣V類,巢湖水質穩定在Ⅳ類以上。今年6月,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全球共25個城市獲此殊榮,合肥位列其中。
漫步馬尾河、棲鳳洲、巢湖半島,觀湖水拍岸,賞蘆葦飄蕩,細數時間流逝,體驗滄桑之美,腦中浮現的是三國時代的風雲激蕩,耳邊迴響的是魏吳大戰的金戈鐵馬,眼前呈現的是大湖浩渺的碧水藍天。
省林業局濕地管理處處長周小春表示,合肥大力實施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生態效益成效顯著,在全國具有很好的創新性和示範性。
候鳥的回歸,是生態向好的最有力證明。沿岸有記錄的鳥類近300種,東方白鸛等珍稀候鳥成為“常客”,極危物種黃胸鹀首次亮相……一幅百鳥翔集、魚躍人歡的動人圖景徐徐展開。
城湖共生,澎湃不息!
貫穿
時代的宏大敘事之中,總有一些東西在起承轉合、貫穿始終。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靈魂三問”,叩問的不僅僅是初心與自省,還有職責與使命。
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2020年8月,在考察安徽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紮實推進民生工程,出臺更多援企、減負、穩崗、擴就業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受災群眾等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城市的主體是人。合肥十年發展成果,並非單純體現為數據累計,而最終要用“以人民為中心”來檢驗。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投射到具體實踐中,就是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盡責心態,在宏觀發展中看見一個個微觀的人,傾聽一個個急難愁盼,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一詞,古已有之,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就業促進、安心托幼、快樂健身……時至今日,10項暖民心行動正在深入推進,民生福祉始終牽動著合肥決策者的心。
時間倒回。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合肥大力推進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十大工程”,累計投入扶貧資金75億元。2020年,全市21.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年夢想,一朝夢圓!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去年8月,合肥選派一批退出領導崗位幹部到村任職,引導優秀管理人才向農村集聚,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疫情之下,生命至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合肥堅持慎終如始、守牢底線,以變應變、以快制快,推進精準防疫、全民防疫、溫暖防疫、科技防疫、依法防疫,努力把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最小代價取得最佳效果。
同一座城市,不同的“戰場”。庚子之夏,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突襲合肥,梅雨期降雨量、入湖河流水位、巢湖水位、巢湖蓄水量均超歷史極值。與時間賽跑,和生命競速。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部隊官兵眾志成城、日夜奮戰,歷時78天,打贏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巢湖保衛戰”。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據統計,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200萬人就業。近年來,合肥經濟一直運行在合理區間,拉動就業效應顯著,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成色更足。
2021年,合肥城鎮登記失業率2.77%,低於全國1.1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076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高校畢業生就業,事關長遠。合肥搭建線上“雲招聘”平臺,推出“穩崗行動”“擴崗行動”“誠招行動”“幫扶行動”,誠邀外地大學生來肥就業,誠請在肥大學生留肥就業。
今年6月,合肥專門面向2022年畢業的高校畢業生,一次性拿出4000個社區工作崗位,為4000個小區配備社區“小管家”。
“這是一個創新之舉,不僅可以拓寬大學生就業路徑,更為基層治理帶來新鮮血液。”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這樣説。
民生無“小事”,件件無“易事”。
城市閱讀空間建設、三點半課後服務、惠民菜籃子工程成為全國典型;首次拆分市區高考考區,考生從“滿城跑”變為“就近考”;為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讓老樓房居民“一鍵直達”……
從幼有善育到學有優教,從醫有所保到病有良醫,從老有頤養到弱有眾扶,一幅幅宏大藍圖正在講述一個個細緻入微的“幸福故事”。
近年來,合肥財政支出85%投向民生領域,讓發展更有溫度、民生更有厚度。合肥,曾連續6年入選“中國十大幸福城市”。
亞裏士多德説,人們為了生活而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
“民生無小事,關乎個人家庭,更是城市穩定的基石和發展的要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趙崢説,十年來,合肥踐行了人民城市理念,促進了經濟增長與民生改善的統一、社會秩序與活力的統一。
“合肥不僅實實在在地增強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用生動的案例、精準的數據、務實的行動,展現了黨委政府的擔當、努力與作為。”趙崢同時表示,這樣的“幸福城市”,發展有能力,更有潛力,經驗需要堅持,未來更加可期。
一切早已開始,一切遠未結束。
創新釋放的磅薄力量,産業撬動的強大動能,群眾訴説的熱切期盼,城市流淌的血脈基因……這十年,合肥的發展邏輯中,總是蘊藏著過去的榮光、未來的夢想。
從過去走來,我們豪情滿懷;向未來走去,我們信心倍增。
時代的江河奔騰不息。此時此刻,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中流擊楫、破浪前行,把新的榮光刻入新的年輪,把新的夢想寫進新的航程。
下一個十年,我們重整行裝,再出發!(合肥日報 記者 張春林 許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