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嶺鐵道線上的“鏗鏘玫瑰”貢獻著鐵路安全“她”力量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3-03-08 11:16:04

  雲嶺大地動車飛馳,載著乘客去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在雲嶺鐵路繁忙的運輸景象背後,一群來自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昆明工務機械段的“鏗鏘玫瑰”,在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依然悉心呵護著遒勁的鋼軌、粗獷的道床、幽深的隧道,以“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為鐵路安全暢通貢獻著“她”力量。

  鑄造鋼軌“長龍”的“女焊將”

  鋼軌是鐵路線的重要部件之一,出廠時長度通常只有100米,實際使用時需要經過焊接、精磨等17道工藝,將100米長的原料軌焊接連成500米的長鋼軌,再鋪設到道床上,承載火車安全平穩運行。

  周蘭平是昆明工務機械段黃龍山焊軌基地的一名焊軌工程師,主要負責長鋼軌焊接工作。10多年來,她不停穿梭在生産流水線與控制室之間,夜以繼日開展鋼軌材質分析、斷面機理研究等工作,在與鋼軌為伴、與焊花共舞的過程中,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被同事譽為鑄造鋼軌“長龍”的“女焊將”。

綻放在雲嶺鐵道線上的“鏗鏘玫瑰”_fororder_1

周蘭平在焊軌車間測量原料軌尺寸 攝影 賀繼鑫

  3月2日下午,周蘭平走進焊軌車間,像往常一樣巡檢每道工藝流程,當她走到焊頭熱處理工位旁,突然發現顯示屏上軌頂面溫度數據比工藝要求低了0.1度,立馬跑到工位控制臺,調出作業參數,發現熱處理機的電流不足,於是要求作業人員重新修正參數,及時避免了不合格鋼軌下線出廠。

  “在焊軌生産流水線上,每根原料軌都重達6噸,焊接時每道工藝都必須精益求精。”周蘭平説,焊接溫度、熱處理和打磨厚度等數據的毫釐之差,都會導致最終成品的性能與標準之間的千里之別。

  2019年底,黃龍山焊軌基地接到中老鐵路國內段1780公里長鋼軌焊接任務。面對中老鐵路高標準建設要求,從原料檢驗、焊接參數調整到成品驗收,周蘭平都一一上手把關,為每一條長鋼軌“量身訂制”生産方案。

  半年後,總重超過60萬噸的優質長鋼軌在周蘭平和工友的細心呵護下走下生産線,陸續鋪設到中老鐵路平整的道床上,成為了托起連通中老友誼飛馳列車的“鋼鐵脊梁”。

  駕馭“黃金戰車”的女司機

  近年來,大型養路機械因其智慧化、信息化特點,加之高效、高品質、高標準的養護效果,已逐漸成為鐵路線路養護維修工作的主體。在昆明工務機械段,這樣的大型養路機械有100多臺,因它們的外表大多是黃色涂裝,被職工形象地比喻為“黃金戰車”。

  大型養路機械操作複雜,常年奔赴在維修施工一線,從事這一工作的多以男性為主。1999年出生的金若衡,自從來到鐵路工作,便對“黃金戰車”充滿嚮往。2022年,她與眾多男職工同臺競技,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了雲南鐵路唯一的大型養路機械女司機。

綻放在雲嶺鐵道線上的“鏗鏘玫瑰”_fororder_2

金若衡檢查大型養路機械狀態 攝影 吳傑

  2022年底的一天,金若衡和工友們趕赴中老鐵路峨山至元江區間,準備對線路進行維修作業,在180分鐘的“天窗”時間內,他們要完成1500多米線路的搗固任務。

  當天深夜,金若衡駕駛著DWL-48型搗固穩定車來到作業現場,等待施工“天窗”指令下達。“今天是我第一次參加中老鐵路精搗精調作業,又興奮又緊張。”金若衡説,她和同事要將線路的高低水準尺寸調撥到正負2 毫米的精度範圍內,保證中老鐵路“復興號”動車和國際貨物列車安全平穩運行。

  零時整,“天窗”命令準時下達。“轟隆……轟隆……”搗固車緩慢向前,車輛下部的搗固裝置不斷插入軌枕下的道床石砟內,發出巨大聲響。此時的金若衡,正襟危坐在駕駛艙內,兩眼緊盯顯示屏,雙手撥動操縱杆。不多時,她的額頭已滲出細微的汗珠。

  “水準尺寸2 毫米,作業精度達標。”聽到對講機裏報出檢測數據,金若衡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稍作鎮定後,她駕駛著“黃金戰車”又繼續投入到緊張繁忙的施工中。

  修橋梁補隧道的“女醫生”

  雲嶺高原鐵路穿山越河,在紅土地上編織出一張四通八達、高效快捷的運輸網。車輪滾滾、川流不息,列車安全運行離不開工程技術人員對橋梁和隧道的精心呵護。

  趙佳琳是昆明工務機械段一名橋隧技術員,經常沿著鋼軌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為橋梁、隧道“把脈問診”。她對隧道滲水、危岩落石、路基下沉等病害的處置方法瞭如指掌,遇到山體滑坡、路基溶洞整治工程時,職工們都會請趙佳琳來“坐診”。

綻放在雲嶺鐵道線上的“鏗鏘玫瑰”_fororder_3

趙佳琳檢查涵洞注漿壓力閥 攝影 陸繼存

  2022年初,滬昆鐵路宣威段一處過水涵洞出現幾道裂痕,表面的混凝土隨時有掉塊的風險,如果不及時進行加固處理,將會對涵洞上方的鐵路道床造成影響。“我們提前澆築好構件,一次性替換掉老舊洞體,可以最大限度縮短中斷運輸的時間。”結合涵洞病害特徵,趙佳琳和工友們研究制定了預製件整體更換的方案。

  2022年1月16日一大早,趙佳琳帶領6名橋隧工頂著寒風趕往現場進行勘測。“這地方太小了,鑽不進去。”橋隧工小王在檢查涵洞時遇到了麻煩,由於裂紋壁口和山體的空間只有30釐米,無法進入洞內檢查。

  趙佳琳聞訊趕來替換小王,只見她脫去厚重的外套,身體貼緊山體,探身鑽入洞口,伸長手臂用檢查錘敲擊檢查裂紋狀況。經過2個多小時反復檢查、測量,在完成3處裂紋延伸敲擊、精準測出涵洞尺寸後,他們最終確認洞壁不存在空響、開裂、缺失等問題。“新洞體置換方案安全可行。”趙佳琳自信地説。

  隨後,趙佳琳帶上行李來到鐵路旁的臨時板房裏,一待就是3個多月時間。在她和工友的不懈努力下,一個8米多長、70多噸重的預製涵洞,在不影響列車開行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接班”。(文 吳傑 賀繼鑫)

編輯:張科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