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近期,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著眼“水源—土壤—産品”綠色生態圈,倡導“綠色農耕”,採取田間走訪、地頭指導等辦法,引導農民少用化肥、合理施用糞肥,減少對化肥的依賴性和克服懶做種田的思想,發展低碳高效農業,達到豐産、環保的效果。
“這些年種植拱棚蜜瓜,我一直用秸稈和農家肥做底肥,土壤鬆軟不板結,不但可以節省化肥費用,而且在初春濕氣較大的時候,還能夠吸水保濕並增加肥力,病蟲害也明顯減少,蜜瓜更是生長得極為旺盛。”初夏時節,在民勤縣西渠鎮北溝村千畝連體拱棚蜜瓜示範園內,蔥蘢一片,生機盎然。此時,正值追肥的關鍵時期,種植戶魏開林和工友們正熟練地將農家肥均勻地撒向瓜田,辛勤勞作的場景與綠意盈盈的瓜蔓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希望與活力的田園畫卷。
施用農家肥的溫棚蜜瓜長勢喜人。
“農家肥在改善土壤結構方面作用顯著,其中含有豐富的腐殖酸,這一成分能夠有力地推動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從而讓土壤變得鬆軟,對土壤中的水分和透氣狀況加以良好改善,有利於根系的生長。”魏開林介紹説,農家肥還能增強土壤保肥保水的性能,提高地溫,並且可以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與繁殖,能與植物根系形成良好的共生關係,增強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有助於提升農作物的産量和品質。
近年來,民勤縣依託高效節水農業、畜牧養殖等優勢産業,積極探索“秸稈變飼料、糞便變肥料”的循環發展模式,將所有的農作物秸稈以黃貯、揉絲、打捆等方式進行飼草化轉化,全部用於發展養殖業,既減少了農作物秸稈焚燒及廢棄帶來的環境臟亂差問題,又可通過過腹還田和施加農家肥培育地力肥力,形成“以畜帶種、以種促養、草畜互動、共同發展”的草畜一體化循環發展模式。
同時,為大力推廣農田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民勤縣組織農技專家對土地進行採樣檢測分析,根據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規律與肥料效應,按照“土壤缺什麼補什麼、少什麼加什麼”的原則,將畜禽糞便加工成有機肥,並且結合土地實際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肥料科學合理的營養配比,為農民生産定制配方肥,讓農田吃上專屬定制“營養餐”。
農技人員在溫室大棚內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為瓜菜“號脈開方”。
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説,農家肥還田成“寶”,使得人畜糞污“能量”“動”起來,在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民勤縣還實施農膜回收行動,加強對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宣傳,從源頭上杜絕超薄膜的生産、銷售和使用,通過“以獎代補”“以舊換新”的激勵機制,鼓勵農戶“各掃門前雪”,對耕作産生的廢膜殘膜自行撿拾回收,以舊換新,減少“白色污染”,讓農業勁吹“環保風”。
據悉,目前民勤縣有日光溫室1.37萬座、4.68萬畝,利用農家肥施肥佔比達到100%。“低碳施肥”理念逐漸融入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産中,“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正在“沙海綠洲”悄然興起。(文/圖 馬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