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寶書 丁兆霞 報道 山東邁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建模。
在日照,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核心技術自主化”“産教生態協同化”“數實融合深度化”等為創新突破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優化創新生態,推動新興産業聚鏈成群、穩步壯大,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創新跨越”。
在醫療器械領域,“國産替代”與“技術突圍”成為日照企業的鮮明標簽。山東滬鴿口腔醫療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鴿”)深耕行業近20年,用自主研發打破了進口品牌對高端口腔生物材料的幾十年壟斷——其樹脂水門汀、複合樹脂等關鍵生物材料産品性能比肩國際標準,合成樹脂牙、彈性體印模材料國內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産品遠銷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在日照、蘇州、上海佈局三大研發中心,建起山東省唯一的省級口腔材料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建立了覆蓋口腔臨床、技工、數字化的研發體系。這不僅加速了産品迭代,更帶動了國內口腔産業鏈從單一産品向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升級,提升了行業整體技術門檻。”滬鴿口腔董事、副總經理張永靜,道出了企業從“跟跑”到“領跑”的底氣。
同樣在醫療器械賽道突圍的,還有山東貝諾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這家專注于中、高端微創醫療器械産品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堅持“創新來源於臨床,應用於臨床”,聯合國內部分專家及上海九院、北京協和等10余家機構深化産學研合作,已開發外科手術引流導管套裝等50余個高值醫療器械産品,取得4個III類、26個II類醫療器械産品註冊證。其中,自主研發生産的主導産品外科手術引流導管套裝國內市場佔有率排在首位;可調負壓持續引流系統、微創筋膜縫合(閉合)器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的空白。
“我們投入超千萬元打造8000平方米十萬級凈化車間及1500平方米檢驗室,構建從原材料到出廠的全鏈條管理體系。”總經理陳秋佚介紹,目前企業産品已覆蓋全國近1000家三甲醫院及2000余家二級醫院,並成功搶佔中東、歐美等國際市場,形成“國內深耕+國際拓展”的雙循環格局。
如果説醫療器械産業的突破是日照“硬科技”實力的彰顯,那麼數字經濟領域的探索則是城市“軟生態”構建的關鍵。中開數字科技(山東)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開數字”)以“城市+大學”為核心,走出了一條“産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頸”的特色路徑。
作為京東、淘寶、抖音、百度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簽約合作夥伴,中開數字構建起“數據採集—清洗—標注—模型訓練”全鏈條服務能力,更在數據標注業務開展過程中創新推出産教融合“六共模式”——共建産業學院、共辦訂單班、共建實訓基地、共管園區運營、共享産業資源、共研專業課程,通過整合日照10所高校10萬師生資源,將數據標注等企業的技術標準拆解為教學模組,融入院校教學體系,打造“校內微工廠+校外産業園區”雙基地模式,讓學生上午在課堂學習理論,下午即可參與大模型數據標注、機器人動作採集等真實項目,實現“課堂教學—職場實訓—項目實戰”的閉環培養。
“我們採用‘企業技術骨幹+院校教師’的雙導師制,開設訂單班推行‘工學交替’模式,讓學生在具身智慧數據採集、標注項目中積累大量實戰經驗,還建立‘政策快速轉化機制’,實現企業用工需求72小時響應、高校課程季度更新,確保教學內容與産業技術同步升級。”中開數字總經理周紅霞表示,這種模式不僅使學員標注技能全面達標、項目交付品質穩定可靠、培養出了大量企業急需的“零磨合型人才”,還推動日照數字服務外包基地從“項目等人”的人才斷層困境,逐步形成穩定的就業格局與充足的人才儲備,形成“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的良性循環,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能。目前基地已形成3000人就業、5000人儲備的人才規模,吸引20余家企業(項目)進駐,構建千人工位集群。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山東聚塑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塑雲”)則以“數實融合”重構傳統産業生態,給出了“平臺賦能實體”的日照答案。作為國內領先的塑化産業數字化服務平臺,聚塑雲不僅實現服務全國塑化行業2.5萬餘家企業、2024年85億元平臺交易額的規模,更突破“純平台中介”的局限,探索出“平臺+工廠+園區”多維融合模式:平臺層服務2.5萬家企業形成塑化産業數據庫,工廠層浙塑新材料實現“服務—研發—生産”垂直整合,園區層運營智慧産業園引入國內高端注塑企業群體構建集群數字生態,從“仲介”升級為“生態構建者”。
目前,在平臺大數據的精準指導下,聚塑雲已在日照空港經濟開發區建成50條高端改性塑膠生産線,重點攻關醫療、家電和汽車輕量化改性塑膠等“卡脖子”領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新材料工廠已經成為規上企業,並已經申請市級實驗室。在日照空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精密注塑産業基地,也將於今年四季度具備進駐條件。
“我們深刻認識到,産業互聯網的終極價值不僅是優化流通,更在於通過數據穿透産業鏈,推動生産端的創新變革。為此,我們走出了‘數據沉澱—研發轉化—實體落地’的三步驟路徑。”公司董事長助理、CSO王鵬宇説,聚塑雲的實踐證明,産業互聯網的終極目標不是“顛覆”,而是“重構”,即用數字技術讓傳統産業煥發新生。(大眾日報記者 吳寶書 丁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