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以及西部地區的龍頭城市,在‘一帶一路’人才建設方面,責任重大。”2018年陜西省兩會期間,陜西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西安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馬福德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陜西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西安外國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馬福德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專訪(王偲瑤 攝)
語言人才是國際化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大西安等需要大量外語人才,特別是非通用語人才。馬福德的提案是關於“支持‘一帶一路’非通用語種專業申報與建設”。他表示,非通用語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非常重要,但目前國家對非通用語種人才的儲備不足。
馬福德介紹,西安外國語大學三年前就啟動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把非通用語種建成40個左右,基本涵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要語種。
同時他指出,在申報和建設過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目前,中國外語人才培養存在部分大語種盲目和重復建設的問題,不能滿足社會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的需要。此外,與其他語種相比,小語種招生年限可能是隔年招、三年一招、四年一招,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投入非常高。“國家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教育部曾提出一個政策,小語種的投資經費為一比四,這是小語種的性質所致。”馬福德説。
馬福德希望能夠加大對“一帶一路”非通用語種專業的進一步建設。這項舉措既可以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也為陜西的文化建設發揮作用。
馬福德寄語:天更美 生活更好 心情更舒暢(李妍 攝)
對於非通用語種專業的建設,馬福德認為,語種的開設應以語言譜係關係為基礎,強化通用語言的輻射能力。在相近語言中,建議增加區域主要通用語種的招生人數,鼓勵學生輔修相近的非通用語課程,大力培養“通用語+非通用語”的復語人才。這樣既節約和整合資源,又避免重復建設。同時他提出,可以定期舉辦語言文化日活動,邀請相關國家的學者、大學生等,以更生動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語言對象國的文化,培養學生對於語言學習的興趣,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