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政協委員李瑛
融資難一直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全社會比較關注熱點問題,也是優化營商環境中一個關鍵措施。
陜西省政協委員、寶雞市副市長李瑛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推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充分發揮它們在促進經濟增長、拉動就業、推動創新、擴大消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是,當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還在全國普遍存在,就陜西省和寶雞市而言,也存在類似問題。”
目前政府財政資金對於企業支持力度比較大,但各級政府財政資金對企業支持方式多為無償補助、撥款等方式,額度低、整體覆蓋面較小,對企業作用有限。李瑛希望:“省級層面能更多的將對企業財政補貼資金改‘撥’為‘投’,設立和完善産業類基金支持方式,以企業優先股等方式進入,不計分紅,三至五年退出。通過財政投入資金中長期持續支持,引導企業項目長遠發展壯大,並實現財政資金的滾動積累、良性循環。
融資擔保機制欠缺也是制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之一。融資擔保服務作為準公共屬性的産品服務,必須由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支持發展。
在李瑛看來建立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必須要提上日程,“希望省上能研究考慮直接出資參股地市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做大機構實力,提高擔保規模;引導各類融資擔保機構延伸服務範圍,為政府項目、涉農項目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加大支持軍民融合、文化旅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支持配套發展設立小額貸款公司、金融資産管理公司、金融資産交易中心等機構,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保障,建立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
記者從寶雞市金融辦了解到,去年以來,寶雞市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金融工作會議和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先後採取構建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設立應急轉貸基金、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加快資本市場發展、推進金融産品創新、強化金融服務等十項重點金融服務舉措,全面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全省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目前,陜西省企業融資大多依靠銀行貸款,企業利用上市及債券等資本市場融資較少,直接融資比重相對較低。當前一些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輕資産”型小微企業,因為缺少抵押、擔保物,導致融資困難。
李瑛認為,陜西應當研究出臺針對性支持政策,協調解決重點上市掛牌後備企業在稅收、社保、土地、環評等方面歷史問題,加快推進上市掛牌步伐。引導支持各類企業利用公司債、企業債、集合債券、銀行間交易市場工具等方式籌集資金,探索通過境外上市、發行境外債等方式融資。加大省級扶持激勵獎補力度,擴大省級上市掛牌後備企業庫,形成上市掛牌梯隊,引導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同時建議陜西省設立專門資金,與市、縣共同建立中小微企業風險補償基金,通過政府部門、銀行機構、保險機構三方合作,完善信貸風險分擔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減少銀行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難度,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中小微企業在銀行貸款到期時,需要面臨“借新還舊”的問題,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依靠民間借貸償還貸款成本較高。可以嘗試省上設立專門資金,與市、縣政府共同建立應急轉貸基金,並逐步擴大基金規模、提高覆蓋面,緩解中小微企業“過橋”資金難題,同時支持應急轉貸基金執行低水準費用標準,鼓勵按照銀行基準利率進行收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目前,企業融資成本除過資金使用成本,在辦理各類仲介手續辦理上還存在一些相關成本,辦事週期過長,辦事流程還不夠精簡等問題。同時希望陜西省能從人才引進等方面支持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建設,做優金融生態環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為中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優化營商環境。”李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