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改革方案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明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範圍。將涉及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現有管理體制和政策比較清晰、由中央與地方共同承擔支出責任、以人員或家庭為補助對象或分配依據、需要優先和重點保障的主要基本公共服務事項,首先納入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範圍。具體包括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基本就業服務、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衛生計生、基本生活救助、基本住房保障等八大類,共18個事項。
二是制定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國家基礎標準。參考現行財政保障或中央補助標準,制定9項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的國家基礎標準。地方在確保國家基礎標準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高於國家基礎標準的地區標準,應事先按程式報上級備案後執行,高出部分所需資金自行負擔。對不易或暫不具備條件制定國家基礎標準的9項事項,地方可結合實際制定地區標準,待具備條件後,由中央制定國家基礎標準。法律法規或黨中央、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三是規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的支出責任分擔方式。主要實行按比例分擔,並保持基本穩定,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7個事項實行中央分檔分擔的辦法,並將其分擔比例適當簡化和歸併為五檔。對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等6個按比例分擔、按項目分擔或按標準定額補助的事項,暫按現行政策執行。對基本公共就業服務等5個事項,中央分擔比例主要依據地方財力狀況、保障對象數量等因素確定。
四是調整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下設立共同財政事權分類分檔轉移支付,原則上將改革前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安排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共同財政事權事項,統一納入共同財政事權分類分檔轉移支付。
五是推動省以下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中央財政要加強對省以下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省級政府要考慮本地區實際,根據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性、受益範圍和均等化程度等因素,結合省以下財政體制,合理劃分省以下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加強省級統籌,適當增加和上移省級支出責任;縣級政府要將自有財力和上級轉移支付優先用於基本公共服務,承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組織落實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