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劉君慧):“我們是2017年11月23日晚上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撥打了‘12345’服務電話,在11月26日上午的時候,拖欠了我們的30萬工資已經全部發到了大家的手裏,非常感謝當地政府,感謝‘12345’,外出打工能有這樣的保障,我們非常滿意。”湖北籍農民工夏先生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據了解,2017年7月9日至11月13日夏先生在朋友的介紹下,與二十幾個同鄉一起去延川縣郭家溝路遙故居修建停車場,活幹完後,曾向工地負責人索要工資,但是負責人稱工程沒有全部完工,不能全額支付工資,只能支付40%,夏先生和負責人協商了很多次都沒有結果。於是11月23日夏先生和工友們商量撥打了“12345”,沒想到三天時間就解決了問題。
延安市12345智慧政務服務中心話務員安盈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11月23日晚她值班時,接到電話,了解事情經過後,第二天早上聯繫了延川縣監察大隊,説明情況之後,相關負責人立即安排工作人員調查處理此事。"三天后我們在平臺上收到反饋信息,已妥善處理,隨之我們給夏先生撥打了回訪電話,夏先生告知拖欠工資已經發放了。"安盈説。
延安市12345智慧政務服務中心主任賈軍生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12345”平臺于2017年7月28日正式上線運行,現有坐席17個、承辦單位72個,實行全年無節假日24小時人工服務和“一號對外、集中受理、分類處置、統一協調、各方聯動、限時辦結”的工作要求,努力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平臺互通、協調有力、便捷高效的12345智慧政務服務新體系。截至目前,平臺共接聽市民來電60950個,受理訴求14874件,辦結率97.52%,群眾滿意率86.61%。
延安市12345智慧政務服務大廳(延安市委網信辦 供圖)
自延安市12345智慧政務服務平臺成立以來受理和辦理量逐月遞增,成為延安市群眾反映和解決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努力實現了讓百姓辦事“最多打一次”的初衷。據悉,延安市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切實打造智慧高效政務服務平臺,為老百姓辦實事,讓群眾“最多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