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一年年春節,相同的是情感,不同的是發展。每年春節,中國大地都會進行一次人口大遷徙,在外遊子從城市回到農村。以往一説到過年,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全家一起包餃子、看電視、吃年夜飯……今年,陜西省關中地區的年味發生了新變化,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生活方式悄然發生著改變。
武功縣通了天然氣 村民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創優治安環境 共建平安西馬”
“扶貧既要富口袋 也要富腦袋”
……
2018年春節期間,行走在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河道鄉街道,一條條筆直整齊的公路連接著每一個村落,道路兩旁還有黃色的輸氣管錯落有致的分佈,道路兩旁少了“廣告味”,增添了很多“脫貧味”和“便利味”,輸氣管道沿著公路一路向前步入尋常村民家,行成一道別致的風景線,向沿線老百姓輸送著美好生活的期盼。
輸氣管道沿著公路一路向前步入尋常村民家(李妍 攝)
“多年前,一入冬我們全家出動去撿拾柴火,生怕冬天沒法取暖做飯。那時家裏用的鍋臺和睡覺的炕是連在一起的,每次一起火,整個房屋內煙霧繚繞,娃們都被熏的揉著眼睛往出跑。”提到以前的生活,武功縣普集街道辦北顯村65歲王奶奶感慨道,“今年這個天然氣進了我這村,輕輕一扭,不冒一絲煙,很快就能做好一頓飯,我這老婆子想都沒想過,這一輩子還能過上城裏人的生活!”對於現在的變化,王奶奶欣喜不已。
據悉,2017年以來,武功縣天然氣入戶工程如火如荼加快實施,清潔能源走進了千家萬戶。這場在武功農村進行的“氣化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群眾的生産生活環境。
吳有智是河道鄉莊子村村民,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經歷了燒柴、燃煤、用電燒飯取暖的生活歷程。今年,政府實施的“氣化武功”工程,讓天然氣接到了他們的家裏,廚房也裝上了櫥櫃,趕上了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條件。“我們每戶只需要掏1500塊就可以讓天然氣管道進戶,之前家裏的炕和鍋都砸了,政府每項分別補貼給我們500元和300元。”吳有智説。
近年來,武功縣鐵腕推進治污降霾,啟動實施了“1+13”專項行動,全面拆除了不達標、污染大的燃煤鍋爐,空氣品質明顯得到改善,但群眾取暖卻成為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實施“氣化武功”項目,既是建設“綠色、環保、美麗”鄉村的現實需要,也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優化能源結構、改善民生民計的重要舉措。
2017年以來,武功縣堅持把氣代煤工程作為從根本上治理大氣污染、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關鍵舉措,引進“氣化武功”項目,深入推進氣代煤向農村延伸。
“使用天然氣乾淨,不産生黑煙和異味,也省心。使用天然氣壁挂爐供暖則可以保持溫度恒定,且無毒無味,更加安全;更重要的是經濟實惠,能延長灶具的使用壽命,也有利於用戶減少維修費用的支出。”武功縣環保局工作人員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旅遊過年持續增溫 馬嵬驛關中民俗過大年備受青睞
今年過年和往年不太一樣,大年初一下午陜西省興平市趙村鎮的人非常少。“前些年大家都會聚在一起打牌,在外打工的青壯年回來後這種現象更是普遍,今年春節,不少年輕人買了車選擇外出自駕遊。”村民郝紅鴿感嘆道,“這不,兒子兒媳打算帶著我一起去馬嵬驛轉轉,聽説那裏過年可熱鬧了。”
不少年輕人買了車選擇外出自駕遊(李妍 攝)
馬嵬驛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個驛站。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合理利用自然的臺源地勢、溝壑地形、李家坡村民廢棄的窯洞院落等建成,是一個集古驛站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民俗文化體驗等於一體的新概念體驗園。2018年春節,馬嵬驛更是準備了許多活動。
春節期間馬嵬驛人山人海(李妍 攝)
春節期間,咸陽市關中民俗遊持續火爆,從興平市旅遊局獲悉,興平市的馬嵬驛景區接待遊客量日均超過15萬人次,大年初一超過了18萬人次。拋繡球等多種互動式民俗演出讓遊客參與其中。茶樓風箱舞、古裝演出、皮影戲等各類特色節目以及粉湯羊血、乾縣豆腐腦等關中特色美食,讓遊客流連忘返。據馬嵬驛景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因為天氣較好,遊客比往年多,截至2月21日,景區共接待遊客100多萬人次。
據悉,多種互動式民俗演出讓遊客不僅僅充當旁觀者,更能參與其中,比如在繡樓上演的拋繡球演出,台下的遊客搶起繡球來可真是十分賣力。“這裡年味十足,很有過節的氣氛,非常好。”遊客王先生説。
“相親”成為春節熱門話題
趁著春節走親訪友,不少年輕人被安排“趕場”相親。在西安工作的小夏7天假期就被親朋好友安排了6場相親。在興平市趙村鎮像小夏一樣的人比比皆是。
一年到頭大傢夥趁著過年相聚在一起,聊聊這一年來的生活變化。在趙村鎮,外出做生意的很多,往年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誰家賺了多少錢,誰家又買了房子和車子,而今年,“你娃娶媳婦了沒有?”成為提及最多的話題。
“我真不喜歡相親這種場合,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去,如果我不和女方見面,爸媽肯定會一直嘮叨個不停,還説在親戚間沒有面子。”小夏説,從大學開始,每年回家過年都會面對一堆親戚們的“噓寒問暖”,問他什麼時候結婚,甚至説他不結婚就是不孝順父母。
“可能父輩們的思想比較陳舊,一輩子那麼長,我就是想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小夏説道。
“兩個不認識的人坐在一起沒話找話説,氣氛真的很尷尬。”小夏説,“我現在非常抵觸相親,本想利用春節這幾天寶貴的假期和朋友團聚團聚,徹底放鬆幾天,這下倒好,放假比上班還累。”
小夏的父母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小夏的年齡已經不小了,他出生那年剛好是計劃生育最嚴的時期,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現在整個村子裏像他這麼大的女孩都是搶手貨,再不著急以後大了怎麼辦!”説起找對象這件事情,小夏的父母焦急異常,托親朋好友介紹,“明年就是本命年了,必須在今年結婚了。”
具有千百年曆史的春節,其習俗一直折射著時代的變遷。雖然歲月流逝間,過年的方式也在生活演變中被賦予了更多新時代的特色,但傳承千年的家國情懷、親情與鄉情卻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