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鄉村小民宿迎來大行情
2018-03-08 16:28:01  |  來源:陜西日報  |  編輯:李妍

  鄉村小民宿迎來大行情_fororder_鄉村1

  位於漢中諸葛古鎮景區裏的青舍精品客棧。(資料圖片)

  鄉村小民宿迎來大行情_fororder_鄉村2

  西安印象南湖民宿內部陳設。(資料圖片)

  近年來,一種新的旅行住宿形式——民宿迅速興起。從最初被一撥藝術家、設計師、城市白領作為第二生活方式的呈現,到越來越多追求“詩和遠方”的年輕人的創業模式,再到時尚化、個性化鄉村旅遊發展的新趨勢,忽然之間,民宿業已經遍地開花。

  據陜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統計,目前陜西省有31個文化旅遊名鎮、109個旅遊特色名鎮、186個旅遊示範村、2萬家特色農家樂以及500余家民宿,規模龐大的旅遊住宿業該如何管控?1月17日,陜西省商務廳公佈了《陜西省特色民宿示範標準》,讓陜西的民宿發展有了相對明晰的系統性規範,從消費者到經營者、管理者都有章可循。

  特色民宿大量涌現

  民宿業全面興起

  2017年9月,媒體從業者郝女士從朋友手中轉租來了一套位於西安西大街竹笆市的公寓,經過半個多月的裝飾和物品添置,一個新的民宿房源正式投入經營。7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雖然沒有高檔酒店豪華精緻,沒有大型田園式民宿的特色,但勝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如同家中一樣的愜意與自由。

  “選擇做民宿,在別人看來似乎是不務正業,但對我來説是選擇折騰。”郝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的房費是200多元一天,旺季時一個月幾乎每天都客滿,淡季時一個月能賣出十五六天。房間都是我自己打掃、換洗布草,累但也有趣。”在她看來,越來越多的遊客在進行一段旅行時,希望能夠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所以他們放棄略顯冰冷的酒店住進民宿,和房東聊聊天,回歸最具生活氣息的狀態,似乎住民宿就是開啟“local旅行”的正確方式。

  民宿究竟有多火?易觀智庫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國內民宿市場的增長率保持在60%以上,2017年市場交易規模預計突破120億元,各路資本紛紛涌入,民宿業發展持續向好。途家網公共關係總監唐挺表示,目前國內的民宿主要分為城市民宿、旅遊目的地民宿兩類,城市裏的民宿多以公寓為主,也有一些能體現當地城市特色的民宿,這些民宿跟城市的特點有關係,而旅遊目的地的民宿個性化更為突出。

  隨著陜西省旅遊部門對旅遊特色村鎮創建、鄉村旅遊景區建設、農家樂及民宿發展的重視,陜西旅遊正在向休閒度假轉型發展,一批充滿著本地文化元素、鄉土風情的民宿成為廣大遊客感受綠水青山、回味鄉愁的重要旅遊目的地。作為陜西鄉土文化代表的禮泉袁家村民宿、擁有陜西鄉村文化特色的韓城古城民宿、將陜南地域文化與時尚元素相融合的柞水朱家灣民宿、蘊含著陜北文化風情的延川文安驛古鎮民宿和藍田的“玉山石柴”“玉川酒莊”等民宿,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住宿業多元化發展

  助力陜西旅遊轉型升級

  民宿業之所以這麼火熱,與消費觀念的升級、旅行模式的改變、人們對情懷的追求及國家利好政策的催化息息相關。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後,將會出現消費升級的趨勢,催生80後和90後甚至00後等新生代主力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不再一味追求低價,而是更加注重産品品質和服務體驗,這種趨勢將為住宿業帶來多元化的發展新機遇。

  隨著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體,品質標準化、産品多樣化、定位精準化、格調主題化等成為這個消費群體的首要選擇。相較于傳統酒店,客棧、公寓、度假別墅、小木屋、四合院、複式loft、窯洞等多樣的民宿形式和更加個性化、特色化的房間,以其高性價比、生活設施齊全、活動空間寬敞等特點具有更多優勢。此外,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與發展,在朋友圈展示所入住民宿與眾不同的格調並獲得點評與稱讚,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內心需求,這也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成為民宿回頭客的原因。

  相比“千店一面”的酒店,強調個性化的民宿成了越來越多遊客的新選擇。為引導民宿健康、可持續發展,2017年8月,國家旅遊局正式發佈旅遊行業標準《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並於10月1日正式實施,多家民宿預訂平臺、民宿企業以及從業者積極按照標準發展。2018年1月17日,《陜西省特色民宿示範標準》發佈,根據該《標準》要求,我省計劃在未來5年內,建設和改造20家省級特色民宿項目。

  雖然與雲南、浙江等民宿業發達省份相比,陜西的民宿還處於起步和發展階段,但應該看到,當前民宿發展的熱潮,既反映了城市旅遊發展需求的新變化,滿足了休閒度假市場的新需求,也反映了鄉村旅遊發展的新訴求,滿足了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建設、中小型投資、創新創業等諸多訴求。

  可以預見,未來,在陜西省旅遊業發展的大潮中,民宿發展將成為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旅遊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在激發、引領旅遊休閒度假新需求的同時,營造出一批宜居、宜遊、宜業的鄉村社區,對城鄉互動發展、鄉村振興、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記者 柏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