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保勤:昨日送長安 今現昆明池
2018-03-23 16:52:56  |  來源:陽光網  |  編輯:李妍

  文與心共飛,人間有了詩。

  聲與情齊發,天空有了歌。

  一座有故事的城,總在等待著一個人,給它作詩,為它唱歌。

  2011年世園會已成西安往事。一首歌,卻與這座城市的無數過往一樣,無法隨風而逝。它愈沉愈重,潛入這塊靈動的土地。它愈飄愈濃,融入四方城的空氣。不要説劇院舞臺,就連尋常巷陌,酒樓雅座間,時不時就飄出了一聲秦味兒十足的“送你一個長安”。尤其是那句“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常引得滿座唏噓:我們的城,我們的人,我們自己,竟然這般了不起!

  於是,有人拍案,請問這是誰寫的,人家咋就能把西安的忒色説得這麼準呢!

  一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一個送字,在長安周邊掀起過多少詩濤詞浪。可惜,在現代車輪的飛奔中,喜歡折柳的長安漸行漸遠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當揮別已經沒有了此去經年的惆悵,沒有了更進一杯酒的無言,這座城市同時失去的,還有曾經的輝煌,和一群深情吟唱的子民。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錦繡長安,催放詩城花千樹!“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泱泱皇都,生出多少大氣象!“長相思,在長安。”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美好長安,留下多少不解情!

  是大時代催生了大手筆,還是大手筆邂逅了大時代?不得而知。但它們的相逢,的確引出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長安,那時就是一個聖地,是中國最有才華的知識分子的靈魂家園。沒去的,必須去。離開了,便思念。

  那時的長安,最迷人的除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便是“春城無處不飛花”的“一城文化”,以及時常從街頭走過的“半城神仙”。

  然而,隨著長安從歷史舞台中央的退出,“半城神仙”漸成記憶,“一城文化”也沉澱下來,不再鮮活。間或出現在詩歌當中的長安,更多地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往昔的燦爛和鄉愁般的回望。

  在另一個詩詞文學的高峰——宋朝,詩人筆下的長安,已經沒有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明麗和輕快。從蘇軾的“長安遠似天”“回首長安佳麗地”,到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到歐陽修的“可惜天教生處遠,不近長安。往事憶開元”,這些詞中的長安,有的只是代指當時的重要城市,但不約而同地,無論真假長安,其意象幾乎一律是傷感的,遙遠的,模糊的。

  長安,漸漸成了歷史的憑吊處,詩歌中前不見古人的地方。

【三秦大地 西安+移動列表】薛保勤:昨日送長安 今現昆明池

  二

  西安世園會。香散盡,曲未終。    “送你一個長安/藍田先祖 半坡炊煙/驪山烽火 天高雲淡/沿一路厚重走向久遠/送你一個長安/恢恢兵馬 嘯嘯長鞭/秦掃六合 漢度關山/剪一葉風雲將曾經還原”有沒有一種感覺:八百里秦川風雲,奔來眼底;數千年關中往事,涌上心頭?

  當年,一副長聯,讓昆明大觀樓勝地更勝。而今,一曲“送”歌,似乎也讓長安客如夢方醒。

  我們日日經過的,司空見慣的,至今已覺不新鮮的,居然是這樣一座城嗎?

  這城,有太驕傲的史,太美麗的詩,太幸運的人。這首歌,對於遠來的友,如同長安城這位歷史老人自己出面,講述數千年的歲月傳奇。對於將別的客,它又像是一杯酒一支曲的壯行。還像是分手之際,主人無以相送,最後奉上自己手繪的一幅長安韆鞦圖。

  與其説它是世園會的主題曲,倒不如説它是西安人在世園會上,用激情和才情給西安譜寫的一篇發展宣言。思接千載是表,開創未來才是裏。

  歌詞的下半段,是對今日大西安的深情謳歌,“送你一個長安/秦嶺昂首 涇渭波瀾/灞柳長歌 曲江情緣/掬一城山水灑向人間”。站在古老和現代交匯處的秦嶺、涇渭、灞柳、曲江等,正是當代西安再次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力點,代表著大西安近年在生態、環境、人文和經濟等各方面的成就。這些滿載著長安記憶的山水畫面的連珠呈現,最終引出了“一城文化 半城神仙/古都花開 春滿家園”的詩與歌的高潮。這裡的“一城文化”,從故土和故紙堆裏撣塵而岀,恢復了關不住的朝氣。這裡的“半城神仙”,既是對古人的概括,又是對今人的讚許。久違的長安自信,長安氣象,在詩中驟然又生動起來。

  一曲《送你一個長安》,一改過去的送別傷感,送的是一個古老的長安,甦醒的長安,奮進的長安,夢兮歸來的長安;送的是一種文化,展示的是一种經典;送的是一種祝福,洋溢的是一種豪邁;送的是一種恢宏,涌動的是一種期待。堪稱新時代西安的夢想之歌和奮進禮讚。

  顯然,這是一首頗具陽春白雪色彩,又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作品。這類作品,往往登大雅之堂易,在坊間里弄流行難。然而,世園會後的餘音繞城證明:《送你一個長安》不是這樣。寫歌的人叫薛保勤。多年來,無論忙於廟堂,還是逍遙江湖,他都像那位鍾情于特洛伊的歌者,一遍又一遍,吟唱著他腳下的這塊土地。

【三秦大地 西安+移動列表】薛保勤:昨日送長安 今現昆明池

  三

  2017年秋,西安人的朋友圈又在紛紛轉發著一支新歌《又見昆明池》。

  昆明池原是漢武帝倣昆明滇池而開鑿的一處人工蓄水工程,主要用來練習水軍,後來成為泛舟遊樂的好去處。有記載昆明池大如四個西湖。池上煙波浩渺,池旁建宮室。池中曾駛萬人大船,盛極一時。可惜的是,內陸地區如此浩瀚的一片水世界,在唐朝末期就乾涸了。昆明池遂成歷史留給長安城驚鴻一瞥的瀲艷。

  2017年9月,是西安市的重大工程昆明池七夕公園的開園時間。以漢代昆明池留給今人的想像空間,這個工程,無疑將是西安市寄予厚望的城市名片。

  這張名片,它的亮麗與否,除了本身的質地和魅力之外,一筆藝術的點睛,無疑有事半功倍的奇效。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中仙,水中龍,這些縹緲的存在,反映的是人類對山水的欣賞,總是渴望從“看山就是山”,跨越到“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在被歲月的風沙淹埋了一千多年之後,昆明池需要自己的一條“龍”,從歷史的深淵中一躍而出,讓沉寂已久的池水波瀾再驚。

  這條“龍”,必須有馳騁在歷史和今天之間的能力,有燭照今古的雙眼,站在今人的立場,為昆明池代言,為大西安發聲。

  這條“龍”,它的龍睛,如果是一首像《送你一個長安》那樣的歌曲該多好啊。

  這樣的大任,兜兜轉轉,似乎偶然地,又一次宿命般地落在了薛保勤的筆尖。

  於是,有了薛保勤作詞,張朝作曲,韓磊、李思宇演唱的《又見昆明池》。

  四   

  如果説,《送你一個長安》是對西安這座古城的一次全景式回溯,那麼,《又見昆明池》就是對古城局部的一個特寫。

  它們都需要古往今來的高難度穿越,需要史的實,詩的意,歌的美,將這三者最大程度地捏合在一起,濃縮為一支歌。

  這是不許有敗筆的方寸之地。一筆露怯,則全歌失色。

  且聽《又見昆明池》:“一面飛鏡天上來/一泓碧水落人間/曾經漢武訓水師/艦船縱橫起狼煙/滄海千年 桑田千年/亭榭遠逝夢樓船/一池昆明水 回首憶長安”

  首節的主題是憶。許多西安人,可能熟知這座城市的大小掌故,卻對昆明池知之甚少。原因很簡單,昆明池退出歷史舞臺太早。它像是起于漢朝,終於唐朝的一個夢。這個夢對於今人太遙遠了,作者有必要帶領人們驀然回首,一起發現那池就在古城的燈火闌珊處。“一面飛鏡天上來 一泓碧水落人間”,兩個畫面感極強的開篇句,分明就是遠逝的澤國之夢的再現。當初,漢代的建設者們生生在秦川大地上開鑿了昆明池,其情其景,正如同一塊從天而降的飛鏡嵌入了黃土地,又如同哪位神仙從天池引來了一泓碧水。不浪費一字,作者便將“中國古代第一大人工湖”的壯美呈現在世人眼前。“滄海千年 桑田千年”一句,看似只是拆解了“滄海桑田”一詞,但對照昆明池歷史,我們發現,這片奇跡之地,從古至今,已經反復演繹了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的江山大戲,可謂滄桑復滄桑。“滄海桑田”簡直是為昆明池量身定做的一個詞。而兩個“千年”的加入,又詩意地記錄了昆明池大致的興衰週期。短短八個字,滄海時間進入了桑田時間,兩千多年曆史倏忽而過。

  自然地,作者的筆觸過渡到“亭榭遠逝夢樓船”的現代時間,“一波煙柳接遠山/半圍花海香秦川/牛郎淩波一池月/織女長袖舞翩躚/秦嶺翹首 翹首問天/唐時明月漢時帆/一池昆明水/多情醉長安”。    這是站在時間的近水樓臺上,詩人對當代昆明池的描摹和讚頌。“一波”“半圍”“接遠山”“香秦川”等詞句,均是難換一字的推敲之果,從色到味,由近及遠,從眼見的實景到遙想的“唐時明月漢時帆”,充滿了中國詩詞的意境之美,把一個“醉”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煙波浩渺伴終南/馭舟唱晚蕩青蓮/漢唐盛境今又現/國運水運看變遷/曾是奇觀 今又奇觀/山水林湖皆詩篇/一池昆明水/長歌送長安/”經過前兩節的鋪墊,作者對昆明池的情感,如同被風吹皺的一池春水,低徊的詩意,不可遏止地成為激越的歌響。“曾是奇觀,今又奇觀”“山水林湖皆詩篇”,這些直抒胸臆的語句,將全歌的情緒推向了峰巔。“一池昆明水,回首憶長安;一池昆明水,多情醉長安;一池昆明水,長歌頌長安。”此時此刻,它們似乎只有從一位歌手穿雲裂帛的歌聲中唱出,才讓人覺得夠味,到位!

【三秦大地 西安+移動列表】薛保勤:昨日送長安 今現昆明池

  五

  薛保勤是一位詩人,風流數不盡的長安,古老厚重的陜西,成了他吮吸不盡的創作源泉。從他近百首對這塊土地的吟咏中,我發現:他竭力搜尋著這片土地上所有的風雲遺跡。他的心靈,不斷體悟著這些遺跡帶給今人的感喟和昭示。他的筆端,跳躍的文字觸響了詩歌的豎琴,聲聲入心坎。

  在孕育了中華文明的陜西黃土上,他思先祖,望星空,神馳時光隧道。

  他漫步石鼓山,品青銅、望星空、思接千載,寫出《青銅寶雞的背影》,“你的色澤原本是黃/歷史給你注入了青/黃是曾經的蓬勃/青是遠去的恢弘”,從兩種色彩的角度,畫出了寶雞遙遠背影裏的人文密碼:“孔子有一個理想叫復禮,中國有一種傳承叫追夢,寶雞有一個背影叫青銅。”

  他走關中,唱大風,秦漢唐,抒豪情,寫出《關中關中》,“曾經已離去很久很久/期許卻很重很重”等句,讓鎖在“關”中的無窮相思似乎依稀可聞。

  他寫《五丈原上聽風》,“聽死而後已/望北斗七星/飄飄乎/韆鞦風範漫卷著長虹”,將諸葛亮的智慧、忠誠和悲劇命運,慷慨悲歌,一唱三嘆。

  他寫《咸陽吟》,“我是《陽關三疊》的那根老弦/我是弦上那抹相思的幽蘭”,三段句式相同的“我是”,重復中各有主角,各有意境。誦讀之下,頗有渭城曲中的“三疊”余味。

  他寫大秦嶺,“神州一橫劃南北/一路奔騰向西東”,堪稱與“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相若的神來之筆。

  足跡所到,情之所繫。薛保勤對於常年生活的古城西安及其周邊土地,更是情有獨鍾,文有厚愛,詩篇眾多,於是就有了《送你一個長安》這樣膾炙人口的名作。

  他漫步曲江畔,寫下了“姹紫嫣紅波中秀/一湖仙子笑”這樣輕靈秀麗的句子,一派詞中小令的味道。

  他在雁塔夜行,尋來了“佛家地/經繞梁/玄奘譯經忙/油盡燈枯成偉業/塔前矗大像”這樣的佳句。鏗鏘之語,洪鍾大呂,向西行歸來的取經英雄致以最高的敬意。

  他在驪山長嘆,“山很近很近/情很遠很遠”“馬蹄的聲音很遠很近”“清醒的時候/很遠的東西很近/糊塗的時候/很近的地方很遠”。以史為鏡,照出人性、人情,以及江山與紅顏在歷史激流中的無奈。

  他在樂遊原馳車,覓得了“樂遊原/望終南/峰頭起流嵐/暮色煙柳夕霞殘/落紅獨悟禪”這樣的意境。真是畫中得詩,詩中錄畫,詩畫已難分。

  他寫我們的四方城,“曾經是曆盡滄桑的一方印/如今是高歌遠航的一艘船/印痕裏有文化/尚仁尚德尚儉/寄託著承傳”,意象之生動,聯想之獨特,讓人倍感絕妙。

  通讀薛保勤的詩作,真情、雅韻、哲思的統一,是其一貫的風骨。動之於心,悟之於理,凝之於詩,成就了一篇篇薛氏色彩濃郁的作品。    在唐詩宋詞已經遠去的今朝,詩人堅守著中華文字的神秘之美,利用他廣博深厚的古詩詞積累,經常在細微處融入煉字之奇、抑揚之變,營造頗有古味的意境之美。    薛保勤詩作的另一大特點,是他很少滿足簡單的文人式咏嘆,還常常從政治文化的視角借古思今,觀照現實,尋找興亡之律。讀者時常可以在作品結尾處,看到一兩句似乎突兀而來,卻又飽含機鋒,與前面內容深度契合的頓悟之句,使全詩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宋人詩歌的味道。六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大約30年前,一位名叫海子的詩人,在青藏高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這首詩,將一座叫德令哈的城市寫進了詩歌史,寫進了所有愛詩的人心裏。

  許多海子的熱愛者,在這座城市朝聖般聚會,追尋思念一位據説是蒙古族女孩的詩意。

  城市是地靈,而詩人是人傑。當山川選擇的城市巍然矗立之後,人間孕育的詩人必然紛至遝來,金風玉露相逢,詩間佳話無數。

  一座城市,它的內涵、神韻被一位詩人演繹成文字的魔術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座披上了人類光芒的璀璨之城。詩人以個人的名義,説出了無數人對這座城市最美的讚頌,道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情結。珠璣般的文字,起于傾城,終於傾國。風行一時,綿綿後世。於是,此詩便是此城最好的宣言。此人,自然成了此城某一時代的代言者。

  從《送你一個長安》到《又見昆明池》,一個對於古城西安一往深情的當代詩人走入人們的視野。與他的憶,他的夢,他的歌,他的情懷,他的追求,形影相隨。這座城市,給了他噴薄的詩情;他的詩,又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多的傾慕。

  當然,德令哈和長安,它們的歷史和現實豐盈度無法相比。海子和薛保勤,也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詩人。海子在不經意間,用苦難的詩魂點亮了一座小城。薛保勤則是有意為之,希望用詩心和詩行加速一座偉大城市的復興。

  據悉,由薛保勤擔任總策劃並作詞,有國內諸多名家參與的《西安組歌》即將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

  一個人,能為自己所在的城市寫出美麗的詩,譜成動聽的歌,在自己或者自己以外的土地上傳唱,這樣的城市,是幸運和幸福的。因為詩和歌,是人間最美之物,至真之聲。

  祝願薛保勤為腳下這片土地,再送一個別樣的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