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家小夥考入大學,畢業後在城裏找份穩定工作,很多人看來是不錯的選擇。可是,高陵區官路村的小夥子崔新倉偏偏在30歲那年回到農村,創立農産品合作社,憑藉在互聯網行業摸索的經驗,致力農村電商事業,幫助越來越多的鄉親們走上網絡電商的致富道路。
1985年出生的崔新倉,從小在高陵區官路村長大,對那裏每一片土地都有著特殊的感情。2006年,崔新倉從西安歐亞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後,開始了第一次創業,利用在大學實習期間積累的工作經驗,開設了一個網絡軟體工作室,主要為一些大企業設計動畫、製作軟體以及網頁廣告等。“幹了兩年多,行業逐漸不景氣,我的第一次創業歷程也就結束了。”
2008年,崔新倉到西安一家高校網絡教育學院上班,設計、編寫教學課件,可是一年後,耐不住創業的衝動,他看上列印個性定制T恤的項目,開了一家實體店,可惜未能被市場接納,不僅沒賺錢還賠了錢。兩次創業,兩次失敗,這個年輕人沒有氣餒,上班的同時,依然在他熟悉的互聯網行業搜尋著各種機會。按他的話説:“年輕人創業必然包含著艱辛,但艱辛中一定孕育著新的發展。”
2015年,崔新倉返回家鄉,創立了高陵區天天農産品農民合作社,入駐高陵區農産品電商創業園。一年後,由他打造的農村電子商務項目建立了區級運營中心及線下體驗店。去年,團隊自主研發了農特産品分銷電商平臺系統,培育、招募200多名“電商合夥人”從事農産品銷售。目前,他們的村級電商服務中心覆蓋了高陵區12個行政村,帶動500余人從事電商行業或二次創業。
去年,崔新倉被高陵區農林局、高陵區農産品電商協會評為“電商下鄉帶頭人”,同時他還榮獲了西安市政府授予的“西安十佳創業明星”稱號。梨棗、冬棗、甜杏、油桃、醬菜、葡萄、大棚蔬菜……在他的眼中,高陵的農産品個個都是“寶”。可是,怎樣能使田間地頭的農産品變成合格的商品,進而再被打造成符合互聯網消費習慣的“網紅”熱銷品?這是高陵電商産品能不能融入互聯網市場的關鍵所在。在高陵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電商班中,從一瓶醬菜的拍攝風格、攝影技巧,到手機商城的具體應用、網絡行銷語言,身為電商講師的崔新倉給學員們講的更多的是“實戰”操作經驗,讓他們能夠迅速上手,開設網店進行初步的實踐。
高陵區通遠街辦火箭村的學員賈迎歌去年春天開始種植紅心火龍果,今年5月,20畝火龍果即將迎來收穫期。她打算通過網絡打開銷售渠道,多次向崔新倉取經。“雖説他年齡比我小,可是在電商這方面,他很有經驗,也願意把所有經驗都教給我們。”賈迎歌説,去年10月起,她在高陵區農廣校免費參加職業農民培訓班,今年7月通過考試後就可以取得國家認定的初級職業農民資格。眼下,她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網絡行銷知識,等待火龍果成熟後就可以投身電商大軍,把高陵新鮮的水果賣到城裏去。
前不久,在高陵區舉行的首屆大西安農民節上,崔新倉培訓的不少電商學員也積極籌備了酵素番茄、家庭農場草莓等精品農産品參展,展現出高陵職業農民風采。崔新倉説,培育職業農民,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今後他願意帶動更多的高陵電商一起致富,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産品進城”的雙向流通。(記者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