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該保護區今年人工孵化的第一隻小朱鹮誕生,成為今年人工孵化幼鳥中的“大哥”,工作人員為其取名為“周周”。
據介紹,“周周”經過28天的胚胎發育和近37個小時的破殼,于6日20時26分誕生。此後,“周周”還要經過40多天的育雛期才能完成整個人工繁育過程,最終飛向藍天。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鹮人工孵化、育雛研究起步較早,朱鹮人工繁育技術水準走在世界前列,孵化成功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目前,該保護區半人工孵化技術(朱鹮産卵後孵化一段時間再轉入人工孵化環境)的孵化成活率較高、可操作性良好、成本較低,被廣泛應用於朱鹮的人工圈養繁育。此外,該保護區正在積極探索和優化全人工孵化技術,以全面提升朱鹮人工孵化效率,為朱鹮野化放飛和朱鹮早日擺脫瀕危局面提供技術支持。(記者王永鋒通訊員韓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