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治霾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5月16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辦解讀《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和《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年工作要點》,包括環保廳、發改委、公安廳、工信廳等多個廳局的相關負責人出席並回答記者提問。
汾渭平原首次列為防治重點區
陜西省環保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郝彥偉介紹,《方案》提出陜西省大氣污染治理還存在四方面的問題,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優;複合型大氣污染特徵愈加明顯;聯防聯控的合力仍需加強;對大氣污染成因的研究比較薄弱。
今後3年將以PM10、PM2.5防治為重點,協同推進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體污染物控制。到2020年,全省設區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3%,PM2.5濃度較2015年下降15%,PM10濃度明顯下降,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二氧化氮濃度上升和臭氧污染加重的趨勢得到遏制,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年均濃度基本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為此,陜西省將從加快調整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深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全面整治城市面源污染;大力提升固定源監管水準;強化重點時段污染防控;堅持全民共治六個方面進行29項重點工作。其中,關中地區作為汾渭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規劃的重中之重。汾渭平原是今年首次被列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的。
全省機動車保有量達710萬輛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購買汽車作為代步工具。與此同時,機動車尾氣排放的大量細顆粒物也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在新一輪的三年行動計劃,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方面將採取哪些舉措,備受關注。
陜西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交警總隊)副局長(副總隊長)馬忠孝透露,目前陜西省機動車保有量已達710萬輛,較2015年同比增長了近140萬輛。為此包括省公安廳在內的六廳局,印發《全省高排放機動車污染治理攻堅實施方案》。此次治理,重點針對兩類車:現有的50萬輛低速及載貨柴油汽車;約30萬輛國Ⅱ及以下汽油車和國Ⅲ及以下柴油車等高排放車輛。
在開展載貨柴油汽車等高排放機動車污染排放治理方面,省公安廳、省環保廳牽頭,在進入城市主城區主要道路卡口及農貿批發市場、餐飲集中路段、城鄉接合部等設置固定或流動檢查站點,以柴油汽車為重點開展綜合執法檢查,採取“環保取證、公安處罰”模式,嚴查嚴處超標排放車輛。根據環保部門發佈的高污染排放車輛認定標準和車輛數據,省公安廳牽頭制定城市主城區相關禁行管制措施,不斷壓縮高污染排放車輛生存空間。
載貨柴油車輛避讓西安繞城高速。通過建設省市際高速公路卡口遙感監測設施,在高速公路設置“過境車輛繞行”提示標誌,監控識別過境未繞行車輛等方式,安全、有效分流過境車輛。(首席記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