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靖邊縣從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倡導文明新鄉風、傳承優秀文化等方面著手,用“精神扶貧”引領精準扶貧,實現物質富有和精神富足聯動推進。
扶智扶志
激發發展內生動力
“我4天4夜沒睡覺,就為了趕手頭的活兒多掙幾個錢,光這一單,我就掙了1萬多元。”靖邊縣楊米澗鎮王梁村貧困戶王俊茂激動地説。
一個曾經窮困潦倒的貧困戶如今咋就變得如此有精氣神兒?這還得從頭説起。2018年年初,靖邊縣在各村召開扶貧思想動員會,激勵扶貧戶靠自身脫貧致富,鼓勵有技術、有手藝的貧困戶通過自主創業來脫貧。該縣還通過扶貧政策為這些貧困戶進行創業扶持和小額貸款。聽到這個消息,王俊茂坐不住了,他打算在城裏開一家花圈店,這樣既照顧了城裏讀書的孩子,又能賺錢養家。説幹就幹,他通過政策貸了1萬元小額貸款在城裏開起了一家花圈店。當地政府為了解決他的後顧之憂,在城裏給他申請了移民房,還讓他的兩個孩子享受了貧困生生活補助。
像王俊茂這樣從“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的貧困戶在靖邊縣還有很多。楊米澗鎮王梁村的貧困戶胡天貴,在政府幫扶下開了油坊,決心通過自己的奮鬥過上好日子,主動提出退出貧困戶。這些貧苦戶擯棄“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帽”,是靖邊“精神扶貧”的最佳寫照。
移風易俗
倡導文明新鄉風
在靖邊縣白于山區,一個普通家庭娶一個媳婦平均要花費30萬元左右。如何破解因婚致貧、因債致貧、因病致貧等這些深層次問題?靖邊縣在精準扶貧中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讓廣大農民群眾學有榜樣。
日前,靖邊縣委組織部在全縣選出“新鄉賢”203人,充分發揮“新鄉賢”引領示範作用,起到以點帶面、帶動一片的效果。同時,靖邊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農村群眾身邊“好人榜”“道德模範”“好婆婆”“最美貧困戶”“好媳婦”“最美家庭”“講文明樹新風”等評選創建活動,挖掘評選出一大批愛護環境、講究衛生、勤勞自強、創業致富等方面的好人好事,樹立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典型,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
與此同時,靖邊縣強化制度約束,在各村建立明確的《村規民約》,在《村規民約》中加入移風易俗內容,讓文明鄉風得以傳承。
文化扶貧
提高群眾整體素質
“治貧”必先“治愚”。靖邊縣著力提高貧困群眾整體文化素質,使“增收入”“富口袋”與“強精神”“富腦袋”同步進行。
村史館在傳承延續歷史文化、促進鄉風文明、提升村民素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農村思想政治文化建設的新高地。
靖邊縣寧條梁鎮廟畔村建成的村史館,以尊重歷史的態度再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村的發展歷程,形象展示了廟畔村群眾在衣食住行、民情風俗、鄉村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變化。在村史館學習參觀的村民解維才説:“參觀村史館,可以憶苦思甜,能深刻體會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以後我們大家還要勤儉節約,鼓足發展勁頭,靠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在文化建設上,靖邊縣還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利用道德講堂、農村廟會、快板説書、文化墻、農家書屋、文化長廊、閱報欄、遠程教育、農村黨課等陣地和載體,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有效提高村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助力脫貧攻堅。(記者 程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