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平:文化協管員“領舞”鄉風文明
陜西日報  2018-06-05 14:07:03

  “紅紅的歲月,紅紅的情……”近日,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富平縣淡村鎮教場村文化協管員高榮榮帶領村民在村文化健身廣場跳舞。 

  在富平,文化協管員是調動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專業人員,是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是宣傳思想文化、推動基層文化發展的生力軍。

  把文化隊伍建起來 

  富平縣文體廣電局在調研中發現,基層文化工作的難點在於“上下兩頭熱”,中間缺乏傳導力量。 

  “幹好基層文化工作,關鍵在人。”富平縣文廣局工會主席盧平説,“要解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必須先創建一支懂文化、愛文化、會管理的工作隊伍。” 

  富平縣文廣局聯合各鎮文化站,從各村選出了282名熱愛文化事業的能人、鄉賢和有文藝特長的群眾,組建了一支文化協管員隊伍。同時,縣文廣局聯合縣文化館、劇團等單位,為全縣16個鎮(街道)選聘了32名專業文化督導員,並統一頒發聘書,以確保能夠有章辦事、有人理事、有錢辦事,推動鄉村文化活動有序開展。 

  隊伍建立後,富平縣文廣局又在管理、教育、培訓上下功夫,採取統一購買保險、統一印製文化活動記錄冊、統一實行“月匯總、季報送、年考核”制度等,促進文化協管員、督導員有信心、有耐心地搞好基層文化工作。 

  讓基層文化活起來 

  “經過培訓,我明確了協管員的職責,帶領村民開展文化活動越來越專業了,村民對各種文化活動的興趣越來越濃,參與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老廟鎮尹家村文化協管員韓愛蓮説。 

  原來,為了開展便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富平縣文廣局先後邀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成員、陜西省和渭南市的公共文化專家、富平縣文廣局專業人員等對全縣350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就新時代與文化建設相關的法規,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形勢,文化協管員、督導員如何履行崗位職責等進行了培訓。 

  目前,富平縣各鎮(街道)已建立了文化站長、督導員、文化協管員例會制度,建立起公共文化交流群和協管員交流群,相互交流、探討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展示開展的文化活動,有效實現了“縣、鎮、村”文化活動三級聯動。 

  在一系列活動的啟發下,齊村鎮街子村文化協管員王小玲有了新的想法。她説:“推車和摔跤是我們村的特色,近幾年快被大家遺忘了,我想從這兩個項目入手,再加些新東西,組織村民表演,説不定還能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呢!” 

  只有“多點開花”,才能“春色滿園”。針對各村文化基礎不同的現狀,富平縣還制定了“抓點、連線、擴面”的文化工作思路,通過抓點示範,重點培育、支持一批有條件、基礎好的村(社區),嘗試通過有影響力的文化活動起到“一花引來百花開”的效果。 

  將文明鄉風樹起來 

  5月16日晚,富平縣秦正廣場燈光閃爍,以“頻陽大地春光好,百花叢中舞翩躚”為主題的秦正杯廣場舞決賽正在進行。 

  活動現場,城關街道石川河社區文化協管員邵衛娟告訴記者:“以前看別的村演出,村民都特別羨慕。現在,我們村的村民不僅能看到各類演出,還能自編、自演,大夥兒高興得很。” 

  在村級文化協管員的帶動下,富平變“輸血”為“造血”,建立起“文化下鄉”長效機制,做到了“四個承接”:承接陜西省、渭南市部署的重大文化活動;承接“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傳統文化活動;承接弘揚紅色基因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承接鄉鎮地域特色的創意性文化活動。 

  “以前,村民的娛樂方式主要是打牌、諞閒傳,現在變為唱歌跳舞、讀書看報,精神面貌不一樣了,村風民風得到了改善。”石川河社區黨支部書記趙高文説。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據統計,自文化協管員隊伍成立以來,富平縣各鎮、村已開展常態化文化活動300余場次。其中,4月以來,以“頻陽大地春光好,百花叢中舞翩躚”為主題的廣場舞活動吸引了186支隊伍、2600余人參賽。(記者 武丹)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