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
中秋月圓夜,天宮問天時。不到十天之前八月十五,全國人民在共度中秋佳節之時,中國航天人為全國人民送上了一道節日大餐,就是我們成功發射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揭開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的新篇章。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是從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到1965年,這個組織集體轉業脫了軍裝,變成了七機部。1982年成立了航空航天工業部,到1999年成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到今年10月8日,航天事業走過60週年。
中國航天自主創新之路,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是從大到強的跨越階段。今後2020年到2030年到2050年,走到世界先進前列和引領發展,這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階段。發展的道路就是自主創新、相容並蓄的發展之路。我們所有的核心技術、核心産品,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確實碰到了非常現實的問題,只有自力更生,只有靠自己奮鬥。
中國航天的三大裡程碑
中國航天的三大裡程碑一個是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標誌著第一代戰略導彈的騰飛。作為“兩彈一星”的里程碑,作為載人航天,楊利偉航天員在2003年10月15日,搭乘的長征二號F神舟5號飛船進入太空,翱翔一天后返回,這是第二個里程碑,我們進入了載人航天國際空間俱樂部。第三大裡程碑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探月工程開啟。
我們在歷次國慶閱兵,尤其是到了國慶60週年,新型導彈能力再上臺階,抗戰勝利70週年,去年的“9·3”閱兵,我們國家新一代的東風快遞嶄新亮相,標誌著我們對國家安全作為堅強和物質的支撐。我們運載火箭能夠把衛星送入任何軌道。
我們未來自由進出空間能力
綜合動力技術、重復使用運載器,都是我們未來自由進出空間能力發展的佈局。包括搭建國際化的技術交流平臺,包括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載人航天工程的應用,包括對地觀測數據的應用,對於國土資源、礦産、海洋、農業、生態環境等等,對於掌握一些重要的空間實驗和空間探測技術,取得一大批有科學價值的空間科學實驗的成果和數據的時候,今天空間實驗數據啟動獲得,再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兩位航天員搭乘神舟11號飛船再進入太空的時候,進入實驗室,把後批的實驗數據再取回來。(文/本報記者 張維 圖/本報記者 陳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