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 李磊 攝
“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裡,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嫋嫋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的親切。”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深情的介紹他的故鄉。
2000多年前,西漢傑出外交家張騫從這裡出發鑿空中外開闢古絲路,造就了漢唐盛世。今天,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陜西再一次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借助新平臺,新時代的陜西追趕超越有了更有力的抓手,正在開創新時代的發展新格局。
新時代:務實篤行,陜西發展實現新跨越
近年來,陜西省堅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目標,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五個紮實”要求和追趕超越定位,大力推進“五新”戰略任務,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持續釋放發展潛能,今年一季度,陜西省經濟穩健起步,結構優化,品質效益持續提升,全省實現生産總值4989.14億元,同比增長8.5%,實現首季“開門紅”。
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陜西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提高。一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第三産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達到了51%,服務業佔比首次突破50%,成為支撐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工業持續向中高端邁進。全省規模以上非能源工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的51.4%,其中,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2.4%。另外,旅遊收入增長強勁。全省接待境內外遊客和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29.8%和36.7%。
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和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企業經營狀況的總體向好,在就業形勢良好的帶動下,居民收入有了穩定增長。數據顯示,一季度,陜西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2.98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2%和9.3%。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加大創新驅動,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內驅力,全省經濟形成穩定向好的發展局面,綜合實力、人民生活、城鄉面貌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陜西發展實現新跨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平臺:矢志不渝,融入大格局構建新平臺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視察時強調:“陜西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三年來,陜西省立足和發揮古絲路起點的歷史文化優勢,全面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打造互聯互通體系,構建了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多層次、寬領域開放合作平臺。接連舉辦了“一帶一路”海關高層論壇、上合組織經貿部長會議、絲路旅遊部長會議等一系列高規格國際性會議,不斷提升歐亞經濟論壇、絲博會、楊淩農高會等平臺的影響力。促成了一大批合作項目。
目前,陜西已與34個國家建立了86對友好城市關係,吸引400多家絲路沿線國家企業來陜投資興業,法、意、韓、泰等18個國家在陜設立領事館或簽證中心。同時,陜西也有近300家企業在“一帶一路”4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
“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實現每週3列常態運行。3月7日,滿載中國製造産品的X8001次中歐班列從西安新築車站駛出,成為2018年陜西開行的第100列中歐班列。自2013年開行中歐(中亞)班列以來,陜西已開行班列數達549列,累計發運出口貨物78.5萬噸。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中國青年網記者馬昌 攝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開通赫爾辛基、巴黎、羅馬、莫斯科、悉尼、墨爾本、舊金山、阿斯旺、布拉格等多條重要洲際客運航線,國際(地區)航線由“十二五”以來的8條增至57條,通達24個國家的46個城市,其中包括14個“一帶一路”國家的26個城市。
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世界舞臺上的陜西聲音愈加響亮,陜西印記愈加鮮明。
新機遇:不忘初心,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
外交部部長王毅曾這樣向世界推介陜西:“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國是從哪來,那麼大家就到陜西去看一看……如果大家要了解中國今後向哪去,我建議大家也要到陜西去,目睹古絲綢之路起點。”
古絲路貫通東西、聯結中歐。“一帶一路”倡議賦予陜西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2018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努力把陜西打造成陸海內外聯動的重要節點、東西雙向互濟的重要門戶。《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等獲批,讓陜西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運行,標誌著陜西改革開放進入新的航程,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更大。
近年來,陜西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古絲路的起點正加速邁向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如今,陜西正在開啟富民強省新征程。一項項政策正加速啟動,一項項舉措正落地開花,一張張“新名片”彰顯出陜西珍惜機遇、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勇氣和成就。歷史機遇的又一次垂青,將讓凝神聚力實施追趕超越謀發展的陜西再次在世界發展藍圖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記者 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