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書記風采 腳上沾滿泥土,心裏裝滿真情 ——記洋縣磨子橋鎮沙溪村第一書記邢西寧
陜西日報  2018-07-09 11:53:50

  第一書記風采 腳上沾滿泥土,心裏裝滿真情 ——記洋縣磨子橋鎮沙溪村第一書記邢西寧

  邢西寧(中)幾乎每天都要去養牛場看看,時時關注牛群的狀況。

  6月14日下午,邢西寧像往常一樣走在去漢中市洋縣磨子橋鎮沙溪村養牛場的路上。這條彎彎的山路以及山腰上的養牛場,邢西寧已經記不清走過多少回了,只記得這山上飼養著幾十頭牛、住著幾戶貧困人家。

  “駐村以來,邢書記吃住在村,嚴守紀律,盡職盡責。現在村裏男女老少對他都非常熟悉和信任,把他當成了‘沙溪人’。”沙溪村黨支部書記馬建民説。

  馬建民所説的這位邢書記就是邢西寧,是陜西省公安廳副督察長、督察總隊總隊長。2017年8月,他主動報名並被組織選派到沙溪村擔任第一書記。

  融入當地,走進貧困群眾心裏

  沙溪村位於漢江南岸巴山地帶,距離洋縣縣城大約20公里,是個典型的山區貧困村。邢西寧去年8月剛來時,全村479戶1636人中在冊貧困戶58戶159人。

  儘管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沙溪村的實際情況還是讓邢西寧感到吃驚。他説:“剛來時,村裏還有村民住在土坯房中,在地上挖個坑,用吊鍋做飯。村裏也沒啥産業,群眾收入很低。”

  擺在眼前的困難並未讓邢西寧退縮。從駐村的第一天起,他就頂著烈日走訪群眾、摸查貧困戶情況,想方設法融入當地群眾的生活。

  “他是村民的貼心人,沒架子、能吃苦,是替老百姓辦實事的好幹部。”今年51歲的村民羅安傑對記者説。

  羅安傑家有6畝耕地,在耕地和家中間隔了一條河,每次要去田間耕作都得蹚水過河,稍微重些的農具無法用到耕作中。邢西寧來到沙溪村後,了解到村子裏不少人都有和羅安傑一樣的情況,他就第一時間協調資金,為村上架起了4座橋。

  發展産業,為村民致富鋪路

  進入沙溪村的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著牛糞味撲面而來。看著牛棚裏的50多頭牛,邢西寧的心裏充滿了希望。

  駐村後,經過走訪調研,邢西寧發現沙溪村適合發展養牛産業,於是他及時向自己所在單位彙報。在幫扶單位省公安廳交警總隊的幫助支持下,2017年8月,投資29萬元的養牛場建了起來。養牛場有了,省公安廳再次支持20萬元,洋縣通過項目資金又支持了30萬元。

  2017年9月,邢西寧聯繫好養牛專家,帶著村幹部,開著租來的敞篷大卡車到山西購買了優質品種的肉牛。2017年10月2日,沙溪村養牛合作社正式成立,吸納了全村49戶貧困戶參與養殖。貧困戶認領牛,每頭牛補貼2000元,在養牛場集體寄養,村委會提供技術支持並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餵養,出欄售賣按協議分紅。

  “發展養牛産業不容易,牛從山西運過來也有個適應期,這個過程很關鍵,不敢有絲毫鬆懈。”邢西寧説。

  和邢西寧一起到沙溪村駐村的另一名幹部郝向東説:“由於長期待在養牛場,邢書記身上都有一股牛糞味啦!可就是這股牛糞味拉近了他和群眾的距離。”

  真情幫扶,做真正的“沙溪人”

  事實上,養牛只是邢西寧為沙溪村辦的諸多實事之一。在上級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幫助支持下,目前沙溪村已經形成了以種植元胡、烏藥、靈芝菌及養殖羊、雞為重點的特色支柱産業。

  據邢西寧介紹,現在沙溪村還有50戶貧困戶,但通過發展産業等措施,預計今年全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可超過5000元,除政府兜底戶16戶,其餘34戶均可高標準脫貧。

  沙溪村委會主任段文祥説:“邢書記把村民的事當自己的事,他來了,橋修了,路通了,村衛生室建成了,産業發展起來了,村裏的變化可大了。”

  駐村以來,邢西寧像村裏的一名普通村民,吃住都在路邊的一戶農家。因忙於脫貧工作,邢西寧曾連續50多天沒有返城回家,母親八十壽辰時,他還待在村裏忙活著。

  6月初,因為好久沒見到兒子,邢西寧的母親不顧路途遙遠,從西安顛簸了大半天,來到了沙溪村。邢西寧感動之餘,帶著母親在村子走了一圈兒。老人一邊看著邢西寧在村上發展的各種産業,一邊不斷地向遇到的村民打聽:“我兒子錶現咋樣?”村民們爽快地告訴她:“你這兒子太棒了,是黨員的楷模!”聽到這些,老人滿是欣慰。

  記者跟隨邢西寧走在沙溪村,路過的每一個人都會熱情地招呼邢西寧來自己家中坐坐,而邢西寧也總會走上前去,和他們拉拉家常。

  “來這裡快一年了,對沙溪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村民們把我當成‘沙溪人’,説實話我心裏真的很驕傲。”邢西寧説。( 記者 張權偉 文/圖)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