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陜西建立“黑名單”制度規範營利性民辦學校辦學行為
西安晚報  2018-07-09 17:19:35

  原標題:向失信行為“亮劍”

  截至5月底,全國法院累計公佈失信被執行人1089萬人次,累計限制購買飛機票1160萬人次,限制購買高鐵動車票441萬人次。

  在動車組列車上吸煙、在飛機上尋釁滋事、逾期不履行證券期貨行政罰沒款繳納義務……這些長期以來為人們深惡痛絕的行為,將面臨“寸步難行”的處罰。

  7月2日,123名限制乘坐火車嚴重失信人和381名限制乘坐民用航空器嚴重失信人新增入“信用中國網站”最新公示的名單上。“幹得漂亮!就是要讓失信者寸步難行!”網友的評論,代表了廣大群眾的心聲。

  山西對嚴重環保違法失信企業實行市場禁入制度;遼寧將對30%以上新引進項目進行抽查,嚴厲懲治政府失信行為;陜西建立“黑名單”制度規範營利性民辦學校辦學行為……近期,各地紛紛出臺措施,向失信行為“亮劍”。

  誠信,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也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2000多年前,孔子曾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然而,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熟人社會”逐漸瓦解,利益主體更趨多元,經濟社會交往常常在陌生地、陌生人之間進行,對全社會誠信水準提出更高要求。

  環境污染、電信詐騙、偷逃稅款、虛假廣告、新官不理舊賬……很多百姓詬病的“痛點”,根源都指向誠信缺失。

  “誠信缺失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首都師範大學信用立法與信用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石新中説,在一個市場信用缺失的社會,正常的投融資和貿易被干擾,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受損,企業和市場健康發展都將受到巨大危害。

  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各類市場主體對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的需求空前高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對於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形成便利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誠信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於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將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誠信建設在各個領域不斷推進,“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大格局逐步呈現,“守信受益、失信難行”的良好勢頭初步形成——

  在法院執行領域,截至5月底,全國法院累計公佈失信被執行人1089萬人次,累計限制購買飛機票1160萬人次,限制購買高鐵動車票441萬人次,限制擔任企業負責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26.5萬人次,254萬失信被執行人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義務;

  在稅收徵管領域,各級稅務機關累計公佈稅收違法“黑名單”案件9341件,向相關部門推送聯合懲戒信息10.4萬戶次,共限制6872戶取得政府供應土地,限制6936戶參與政府採購,限制6869戶獲得政府性資金支持,共有1170戶“黑名單”當事人因主動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後,從“黑名單”中撤出;

  在電子商務領域,發佈三批電子商務領域失信“黑名單”,共計987家企業,並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送至地方開展專項治理工作……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正轉化為建設誠信中國的強勁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説。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