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紫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 也是勞動力資源和轉移就業大縣。 在經濟轉型、 産業結構調整背景下, 人往哪去、 路從何處來、錢又怎麼掙、 農民咋脫貧, 成為該縣人社部門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 近年來, 紫陽縣將修腳足療等技能培訓, 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 解決城鄉就業的主要途徑, 加快精準脫貧的步伐。
全免費培訓 就業促脫貧
紫陽縣城關鎮天星村四組貧困戶王華銀, 至今都不敢回想過去的窮日子: 他因患小兒麻痹症落下殘疾, 行走不方便; 70多歲的老母親年邁體衰, 帶有殘疾;父親因病去世後, 家裏還欠下8萬元的外債, 家裏居住的房子早已是窮閻漏屋。
脫貧的轉機發生在2015年。王華銀參加修腳技能免費培訓後, 到西安遠元修腳店上班, 憑著所學的修腳技能, 月工資在8000元左右,不到兩年就還清了8萬元外債。
今年, 他又在政府的幫助下,把家裏的土胚房裝修一新。 他也被被紫陽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評為“優秀學員”。
“改變我的就是這一把修腳刀!” 王華銀説出了廣大紫陽貧困戶的心聲。
近年來,紫陽縣人社部門通過“産業+企業” 的模式, 聯合修腳行業龍頭企業———陜西遠元集團,打造 “紫陽修腳” 品牌。 這也成為紫陽縣脫貧攻堅的一大法寶。
為了打好基礎, 紫陽將投入3000萬元新建的縣職教中心, 作為國內第一個由政府主導的修腳師培訓基地,累計投入3500萬元對貧困勞動力實施免費技能培訓。
“我們將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産業結合在一起, 開展了修腳足療、 電子商務、 家政月嫂、 特色烹飪、 職業茶農五大技能培訓。”紫陽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主任賈學平介紹, 紫陽縣技能培訓實行包吃包住包安置、 免學費免日用品費、補助交通費、 穩就業穩收入的 “三包兩免一補兩穩” 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對貧困勞動力實行全免費培訓。
在全免費培訓基礎之上, 紫陽縣探索出 “組織報名、 技能培訓、就業安置、 維權服務” 的滾動培訓精準脫貧新模式。 在培訓生源上,通過聯鎮包村脫貧攻堅的相關部門、 鎮社保所以及村級就業脫貧協管員等, 從精準識別的在冊貧困戶中組織有培訓意願、 有就業需求的貧困勞動力參加培訓; 在就業安置上, 紫陽縣與相關企業簽訂培訓及就業協議, 實行訂單培訓、 定向安置就業。
“我們聽説紫陽的培訓好, 都願意來這裡學, 學成之後能出去掙大錢!” 來自陜西省周至縣的學員孫記虎三兄妹, 聽説紫陽有免費技能培訓,一起前來報名參加。
賈學平介紹, 安徽、 四川、 雲南、 重慶、 山西等多地學員都慕名而來, 踴躍報名, 要求學習修腳技能。 “目前, 縣職教中心的培訓班由以前的半個月一期, 變成現在每月開 8個班,班班爆滿。”
一把小刀子 掙回大票子
“我們村一直流傳著一句話:憑著一把小刀子, 掙回大票子, 過上紅紅火火的小日子!” 紫陽縣高橋鎮鐵佛村村民胡光雲説。
57歲的胡光雲早年喪偶, 因家貧一直未能再娶, 兒子胡先伍30多歲還未成親。 參加修腳技能培訓後, 父子倆開始從事修腳行業, 全家當年實現脫貧, 父子倆先後結婚安了家。
在鐵佛村, 常年在外從事修腳行業的達1300人,分別佔全村外出就業人員1500人和總勞動力1700人的90%和80%。 從事修腳行業讓全村脫貧: 全村928戶村民中, 有一半的村民買了小汽車, 有200多戶村民分別在鎮上、 市裏購買新房。
紫陽縣對技能扶貧工作的多年堅持,換來纍纍碩果。
據統計, 從2014年4月至2017年底, 紫陽縣整合各類資源,共舉辦修腳足療等技能培訓300多期, 結業學員2.5萬餘人, 培訓後就業率超過70%。 有兩萬餘名 “紫陽修腳師” 身懷 “腳” 技走上就業崗位,月工資穩定在4000元以上。
目前, 在紫陽縣從事修腳産業的勞動者脫貧1萬人; 在外從事修腳行業的達3萬人, 年創經濟收入15億元。
賈學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按照2017年修腳技能培訓6000人的速度以及70%的就業率計算, 每年修腳産業可就業4200人, 每就業1人可帶動3.5人脫貧, 每年可帶動近1.5萬人脫貧。 以遠元集團的“千城萬店” 規劃來説, 按一個修腳店安置8人計算, 1萬家店可安置就業8萬人。 修腳産業帶動脫貧仍有巨大潛力。
據介紹, 紫陽縣給修腳行業定下 “三四五六” 的戰略目標: 在“十三五” 末, 修腳足療從業人員達3萬人、年産值達40億元、開辦修腳店5000余家、脫貧6萬人。
“接下來, 我們還將引導新生代勞動力與用工市場進行有效對接, 以實現從體力型向技能型、 從生産型向服務型、 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的轉變, 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賈學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