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學的科研團隊利用計算機顱面復原技術首次復原出我國秦代女性面貌,這為人們通過科學數據分析,依據數千年前的顱骨殘骸就能一睹古人真容提供了可能。
清晰的臉型、姣好的相貌,這位被復原者是一位來自2000多年前的秦代女性。去年年底,這個顱骨在秦陵出土,經考古人員分析它是年齡在20歲左右的秦代女性。在西北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現代人顱面數據庫中,提取出與這一顱骨模式相同年齡段人的軟組織厚度,並以此為依據,通過3D列印技術復原古人面貌。
西北大學·文化遺産數字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主任耿國華:“傳統的顱面復原方法,基於屍源針刺獲取軟組織厚度,樣本量極少,而且依靠專家經驗泥塑、雕塑才能恢復面貌。計算機顱面復原技術就是依據了現代人的顱面數據庫,支持了我們從顱骨到顱面的一個復原,它可以自動進行快速的復原。”
利用CT和3D列印技術對顱骨進行數字化分析,再基於現代人數據庫來復原古人面貌。依託已擁有2000多例樣本的世界數據量最大的中國人顱面數據庫,西北大學的科研團隊已經復原了包括唐代李倕(chui)公主、秦代勞役等在內的60多例古人面貌。目前,這項居於國內首位的計算機顱面復原技術已在刑偵身份確認、醫學整形、人類學起源等領域有所應用,而且形象的三維模型將“數字考古”從理想邁入現實。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耿國華:“如果我們看到的古人只是一個顱骨的話,我們無法想像它的形象,把這個顱骨生長出來面貌,再根據史料給它配上一些發飾發髻,它就形象化了。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歷史史料,把這些專業的知識和它的時代特徵,集中表現到立體化的人物形象上來,使得公眾便於觸摸歷史,理解歷史。”(陜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張蓉 崔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