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陜西學者研究認為:法門寺“小金龜”原是香爐
新華網  2018-08-06 17:07:10

  陜西學者研究認為:法門寺“小金龜”原是香爐

  唐鎏金銀龜盒出土自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一直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一種茶具。經過研究考證和反復實驗,法門寺博物館文博館員認為,這件國家一級文物真實功用應該是一件香爐。 新華社發 (法門寺博物館供圖)

  新華社西安8月1日電(記者王釗、楊一苗)慢慢揭開“龜甲”,其內側的一處黃褐色漬痕引起了毛小東的關注。唐鎏金銀龜盒出土自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一直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一種茶具。經過研究考證和反復實驗,法門寺博物館文博館員毛小東認為,這件國家一級文物真實功用應該是一件香爐。

  唐鎏金銀龜盒1987年從法門寺地宮出土,盒長28.3釐米,寬15釐米,高13釐米,重820.5克。器物外形為倣生龜形,鼻部、嘴部中間及兩端鏤孔。以甲背作蓋面,龜身內空,昂首引頸,四足有力,如行似走。

  毛小東説:“這件唐鎏金銀龜盒不完全封閉、盒內底部四足凹陷不平,這些特徵都不利於取茶葉末,加上多處鏤孔的設計,用來倒取茶末和熱水很不方便,更不符合常理。”經過反復研究和實驗,他提出關於唐鎏金銀龜盒功能的觀點:這件文物並不是一件茶具,其真實功用是香具,名稱改為“唐鎏金銀龜香爐”更為準確。

  陜西學者研究認為:法門寺“小金龜”原是香爐

  唐鎏金銀龜盒內側遺留的黃褐色漬痕(2015年5月12日攝)。

  據《茶經·四之器》記載:“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毛小東認為,如果用來作為貯茶器具,由於茶的香氣就會從龜的頭部鏤孔處散發,因此不完全封閉的鎏金銀龜盒難以作為貯茶器具。

  針對學界認為是茶具並用來貯茶末和貯熱水的觀點,毛小東使用唐鎏金銀龜盒的複製品進行相關實驗,倒茶末時,龜盒頭部前端的小孔會被堵住,只能從龜嘴的兩側倒出;倒熱水時,龜鼻部及口部等五處鏤孔同時出水,並且水量大小以及方向不一致。

  而唐鎏金銀龜盒頭部這五處大小不同的鏤孔,根據龜的鼻、口部生理特徵設計,既獨具匠心,又能達到熏香器出香散氣的功能,其內部獨特的空間構造使熏香還有充足空間進行香品的有氧燃燒。此外,龜盒嘴部內側和頸部遺留的黑褐色痕跡,也是燃香後留下的煙熏之痕。可以説是:金龜千年誤作茶盒,吞香吐煙終顯身世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