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陜西音樂譜寫時代華章
陜西日報  2018-08-15 09:25:04

陜西音樂譜寫時代華章

  音樂會《旗幟》演出現場。本報通訊員段路晨攝

陜西音樂譜寫時代華章

  民族音樂會《光明頌》。資料照片

  陜西歷史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下,陜西音樂工作者立足當代,放眼世界,創作出了一批具有鮮明民族精神和時代風貌的文藝作品,推動了陜西音樂的發展,也讓陜西音樂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國獨樹一幟。

  1陜西交響音畫走向全國

  交響音畫《大秦嶺·中國脊梁》文藝創作工程是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由省文聯精心策劃,省音樂家協會具體實施的全省重點音樂創作項目。2015年初,省文聯、省音協先後組織召開歌曲創作、交響樂創作座談會,動員廣大音樂工作者積極投入到以《大秦嶺·中國脊梁》為主題的音樂創作中。

  該交響音畫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省文聯主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挂帥,由韓蘭魁、崔炳元、趙麟、楊一博等國內知名作曲家組成創作團隊,先後兩次深入大秦嶺實地采風、學習,歷時一年多精心打造而成。陜西首演後,2017年2月,交響音畫《大秦嶺·中國脊梁》先後在國家大劇院和清華大學演出,特邀著名華人指揮家邵恩執棒、陜西愛樂樂團演奏。

  《大秦嶺·中國脊梁》由《雲橫秦嶺》《棧道隨想》《峪水仙蹤》《佛道靈光》《山林牧歌》《五台社火》《終南詩境》《龍脈秦嶺》八個樂章組成,表現和刻畫了秦嶺的綺麗風光、民風民俗、文化積澱、歷史雲煙和精神感召,是一幅用交響音樂構成的風俗畫和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交響詩,飽含昂揚向上的正能量。優美的樂曲猶如一幅水墨畫展現出大美秦嶺的雄渾巍峨,一瀉千里的豪邁旋律凸顯了西部的文化氣息和厚重歷史。

  在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交響音畫《大秦嶺·中國脊梁》演出暨陜西音樂創作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對交響音畫《大秦嶺·中國脊梁》及陜西音樂創作現象進行了熱烈討論,首次提出了“陜西作曲家群體”概念;對陜西作曲家群體給出了一個總體評估,認為以趙季平為首的一大批陜西本土作曲家群體對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用音樂展現民族精神

  2018年5月23日,民族交響音樂會《旗幟》在西安市人民劇院演出,由著名指揮家張列執棒,陜西省歌舞劇院與北京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聯袂呈現。音樂會以民族音樂為特色,緊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主題,在曲目選擇、編排、創作及統籌上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民族管弦樂《光明頌》是陜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團長、作曲家黨紅岩專門為本場音樂會新創作的作品。《光明頌》是一首單樂章作品,將歌曲《延安頌》和《北京頌》的音樂元素融合,用宏觀大歷史的視野描繪了中國百年的滄桑巨變。7月3日,以《光明頌》為晚會主題的民族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上演,由北京民族樂團演出。

  2018年7月1日,大型交響樂組曲《渭北風雲》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音樂廳首演。作為慶祝建黨97週年的獻禮音樂會,由西安音樂學院陜西交響樂團演出的《渭北風雲》以發生在陜西省境內的革命故事為原型素材,以“光明與黑暗”的鬥爭為中心思想,通過交響音樂講述了革命先驅們在渭北的崢嶸歲月中可歌可泣、悲壯感人的故事。交響組曲共分五個樂章,以革命進程的標誌性事件展開音樂敘事,依次為《渭華煙雨》《夜奔長武》《風華照金》《南梁突圍》《逐夢中華》。這組樂曲運用了區別於傳統常態的音樂語匯表現形式,作曲家馮勇受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影響,打破常規,採用當代新的音色音響思維進行創作,並使用傳統調性音樂結合泛調性、多調性重疊及復風格技法進行複雜音樂敘事。將這種創作技法用於紅色主題音樂創作在國內較為罕見,實際音樂音響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3深入生活去創作

  多年來,在陜西省委宣傳部精心部署推動下,全國多個重大獎項中,陜西詞曲作家的作品多次獲獎。《黃河從我身邊流過》《黃河鼓震》《西部揚帆》《莊稼人把秧歌扭起來》《我的陜北》《又到吳起鎮》《絲路放歌》等優秀作品不僅獲得了業界權威的肯定,也在群眾的傳唱中得到認可。此外,2017年由尚飛林作詞,趙季平、趙麟作曲的《大地芬芳》入選中宣部、原文化部第五批中國夢主題歌曲。

  歌曲的創作需要深入生活,這些獲獎作品中,《又到吳起鎮》就是一首在采風過程中創作的歌曲。8月5日,這首歌的詞作者——陜西省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主席尚飛林向記者講述了他去吳起采風時了解到當地的歷史,走訪了長征的最後一站——鐵邊城,目睹了今天的吳起成為“全國百強縣”的新變化,從而激發出創作衝動的故事。歌詞第一段以紅軍的視角寫昔日長征的落腳點,第二段以今天的視角看吳起成為新長征的新起點。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在作曲時巧妙運用了《長征組歌》中《到吳起鎮》的“鑼鼓響,秧歌起”的旋律,成為這首歌曲的亮點,呼應了時代背景,傳承了長征精神。這首歌被吳起人民廣為傳唱,在吳起的廣場上隨處可見群眾以《又到吳起鎮》為背景音樂載歌載舞的場面。

  2017年5月21日,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推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品音樂會。由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絲路放歌》,登上了央視舞臺。歌曲以“絲綢之路漫長,連接東方西方”開頭,以獨具特色的音樂語言再現了幾千年絲路文明給人類創造的豐富遺産,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為沿線國家帶來的新發展和新繁榮。

  藝術創作要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才能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和時代風貌。尚飛林動情地説:“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從泥土中長出來的,都是有生命力的。當這種精神融入血液的時候,寫出的作品就是發自內心的,也是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 記者 曹瑞 通訊員 段路晨)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