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人們相信,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心去尋找。風景優美、各具特色的小鎮總是寄託著人們的情懷。
人生如旅,唯有大地是故鄉,最是小鎮暖心房。小鎮,有不盡的風景,或重脊高檐、神秘悠遠,或空曠遼遠、滄桑古樸,或山明水秀、小橋流水。小鎮,值得停留腳步,細細品味,讓身心得到徹底放鬆。
近年來,陜西小城鎮建設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兩鎮”為代表的特色小城鎮建設成效顯著。特別是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工作中,小鎮建設亮點突出、成果豐碩,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打下良好基礎。
在渭河兩岸,在黃土高原,在秦巴山區,三秦大地上點綴著一個個用匠心鑄成的靚麗小城鎮,如同一顆顆珍寶,熠熠生輝。
廣袤三秦地別樣小鎮情
小鎮風光好。
走在留侯古鎮的街巷裏,遠山蒼翠,天藍如洗,白雲悠悠,街上的小幡旗隨風飄動,每戶家門口都挂滿了豐收的果實……這裡充滿了靈氣,每一處都仿佛在訴説著他的故事。經過兩千年曆史的洗禮,留侯古鎮始終保持著一份靜謐與清寧。
“棗木欄騾馬成群”,留壩縣留侯鎮這座位於秦嶺深處的歷史古鎮是古連雲棧道上的重要集鎮之一,擁有別具一格的人文、自然風光。得益於特色小城鎮建設,如今,他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前往參觀、遊覽。
小城鎮上聯城市,下聯農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從2016年起,全國各地特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建設持續升溫,如雨後春筍,取得了重大進展。
陜西的謀篇佈局更早。
2011年3月,陜西確定了31個重點示範鎮,目標是建設成為縣域副中心,成為農民進城落戶創業的重要平臺。2013年7月又增加4個沿渭鎮,總數達35個。同年,為充分保護歷史遺存,傳承傳統文化,陜西又確定了31個文化旅遊名鎮(街區),通過保護修復,挖掘特色,開發旅遊,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
經過7年多時間的發展,以“兩鎮”為典型代表的陜西特色小城鎮建設已經成為推進城鄉統籌、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經濟帶動作用明顯,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綜合承載力顯著提升,城鎮風貌塑造成效突出,特色小城鎮建設模式不斷發展,可以説,特色小城鎮改變了城鄉發展格局。
重點示範鎮結合實際發展特色産業,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遊則遊,延長産業鏈,擴大就業,建成了一批新型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文化旅遊園區及現代物流園區,産鎮融合成效顯著;文化旅遊名鎮按照“以城鎮為依託,以文化為形象,以旅遊為路徑”的方針,集中力量打造區域性熱點旅遊景區,極大帶動了全省小鎮旅遊市場。
全省文化旅遊名鎮累計投資76.34億元,2017年接待旅遊人數高達2088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13.97億元,特別是以銅川市照金鎮、漢中市青木川鎮和武侯鎮等為代表的小城鎮,已經成為展現“山水人文·大美陜西”的靚麗名片。
小鎮故事多不妨去做客
小鎮有故事。
你是好奇于西漢“鎏金銅蠶”的出土地,想一探子午古道的今日風采;是鍾情于亭口鎮的驛站傳奇,想揭開“漢唐通衢、絲綢驛站”的神秘面紗;是驚奇于歷經戰亂和歲月更迭依然挺拔的安定古鎮,想去感受黃土高原粗獷、厚重、神秘而有靈氣的風采;還是醉心於歷史文化,想在西莊鎮的黃河岸邊踱步,穿越韓城幾千年來陳跡斑斑的記憶?
小鎮,就是你最好的去處。
文化,是小鎮的靈魂。鄉愁,亦需要載體與依託。
獨著匠心,講好故事,用心用情用智建設特色小城鎮,陜西特色小城鎮建設逐步走向科學化、合理化。目前,陜西已經有14個鎮獲批為中國特色小鎮,相繼涌現出以現代農業為支持的五泉鎮建設模式、以紅色文化為資源的照金鎮建設模式、以特色旅遊為優勢的青木川鎮建設模式、以休閒度假為核心的湯峪鎮建設模式等。
下一步,全省35個重點示範鎮繼續做大城鎮規模,聚焦4個副中心建設,完善設施功能,提高承載能力,提升服務水準,全年投資不低於80億元。加快建成縣域城鎮副中心、經濟副中心、服務副中心和文化副中心。
31個文化旅遊名鎮突出“四態”“兩區”建設,縣級以上文保單位全部啟動修復,突出風貌塑造,注重色彩、尺度、材料運用,完成1公里特色街區建設,強弱電全部下地敷設,著力構建傳統形態。圍繞有故事、有味道的要求,完善“十個一”建設,著力傳承多元文態。完善鎮區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綠化覆蓋率,建設全域美麗鄉村,著力打造宜居生態。確保完成3A級旅遊景區達標,增加人氣和商氣,著力豐富旅遊業態,不斷推動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持續增長。
“鄉愁”回歸,風貌重塑,發展強勁,小城鎮的蛻變讓人驚艷。想一睹他的風采,不妨去做客。
人居環境美美麗鄉村興
鄉村更美麗。
在陜西,隨著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欣欣向榮。
曾經臟亂差,如今美如畫,鳳縣鳳州鎮的變化讓人驚嘆。行走在鳳州山水間,平坦寬闊的村道、鮮艷質樸的農民畫、錯落有致的小綠地……人居環境變好了,發展之路也敞亮了。
如今的鳳州鎮,山美景美人更美,特色農業、現代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發展之勢勃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動著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近年來,陜西圍繞“環境整潔、設施齊備、生態良好、服務完善、鄉風文明”的要求,著力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83.49%的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29.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7.03%,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07%,電網改造率達到97.07%,村莊道路硬化率達到96.10%。
陜西先後出臺了多項措施,為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特別是今年以來,出臺了《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陜西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和貫徹落實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方案。各市相繼出臺實施方案、標準和辦法,推動了各項工作落實。
根據方案,到2020年,全省所有村莊基本實現環境乾淨、整潔、衛生,達到清潔鄉村標準;80%以上村莊基本實現環境優美、綠色生態,達到生態鄉村的標準;20%以上的村莊建成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
積極開展美麗宜居示範村創建活動,實行省、市、縣分級包抓,每年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640個,引領全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共創建美麗宜居示範村1424個。其中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何村等10個村被評為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
加大資金整合,探索投入機制;突出垃圾污水,加快治理步伐;整治村容村貌,全面美化環境……用真心、傾真情、下大力、出真招、見實效,一幅多彩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 劉曌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