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的9月10日,34年前的這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定,每年的這一天,是屬於人民教師的教師節。
6天之後,是2018年的9月16日,這一天,似乎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日子。但是,如果我們知道,14年前的這一天,我們的一位先輩,身肩高校教授和人民醫生的雙重重擔,心懷對醫衛事業的眷戀不捨和對山區患者的無盡牽掛,長眠在了他付出畢生心血的偏遠大山。我們就會明白,2018年的這個教師節,對我們交大一附院的醫衛人而言,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
這位用畢生踐行大義擔當的先輩,就是殷培璞教授。
老一輩的一附院醫衛人,應該都還記著殷老師的音容笑貌。
中生代的一附院醫衛人,應該都從殷老師身上汲取過知識和精神的雙重財富。
即便是年輕的一附院醫衛人,也多多少少聽聞殷老師為了山裏的孩子不再拐行,紮根大山幾十年如一日抗擊地方病的感人事跡。
那一年,殷老師風華正茂,卻告別了城市,走進了大山。他不是去遊山玩水,更不是去尋找詩和遠方,而是肩負著新中國衛生事業所要求的阻擊大骨節病使命,承載著一附院醫衛人的重托,承載著大山裏拐行患者的希望。20世紀60年代,他就在麟遊、永壽等山區開展地方病調查研究和防治工作,走遍了大骨節病覆蓋區域的溝壑山峁。
這一走,就是十多年。
那一年,殷老師的黑髮中已經出現了銀絲,雖然他將一個個患者從大山送到西安,為他們手術治療,還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雖然他已經在十多年的時間裏救治了一個個大骨節病患者,但他仍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他還沒有找到大骨節病的根。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將自己防治大骨節病的戰線,徹底紮根在麟遊的大山。
這一住,又是十多年。
十多年的每一天,他一邊在山裏簡陋的診療室為患者看著病,一邊在水土、飲食裏尋找著大骨節病的病根。他把自己的積蓄,用在了山裏孩子的飲食改善,他把自己的智慧,貢獻在地方的改水改土、作物改良。
這裡,我不想列舉數字,這裡,即便我不列舉數字,每一個人,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陜西西部的大山裏,大骨節病得到了怎樣的改觀?
今天,不僅僅是麟遊人和永壽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殷老師的豐功偉績,深深地鞠一個躬。
那一年,殷老師因為身體的原因不得不告別了他深愛的醫療戰線,告別了他傾注著全部心血的大山。自感時日無多的他,在家人的陪同下重返麟遊,重返自己一直戰鬥的地方,提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請求,希望身後可以長眠在這裡的大山。
他不是看中那裏的秀麗風景,他也從未有閒暇研究那裏的風水,他只是還有未了的夙願——
長眠于斯,背靠麟遊,遠眺永壽,只為在天之靈,可以看著這裡的孩子永遠不再拐行。
今天,在第三十四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在殷老師逝世十四週年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作為他的後輩,作為他的學生,作為他精神的傳承人,可以大聲地對殷老師説——
殷老師,請您放心,大山裏每一個蹦蹦跳跳歡快前行的孩子,在用他們的行動向您彙報:殷爺爺,我們再也不受大骨節病的困擾,殷爺爺,我們每年都會到您的墓前,獻上一束花;
殷老師,請您放心,一附院每一個不負醫者初心的醫療教育工作者,在用他們的行動向您彙報:我們錯過了和您並肩戰鬥向您請教學習,但我們永遠繼承著您大醫擔當的精神;
殷老師,請您放心,一附院的英雄碑乃至共和國的衛生志都鐫刻著您的名字。省衛計委、國家衛計委都已將您樹立為醫輩楷模、教者風範。
山莽莽,水湯湯,青山長埋赤子,歲月不棄忠魂。不管時空怎麼轉動,殷培璞老師,一個把身心都給了事業、給了人民的好醫生、好老師,他的事跡必將與山長存,他的精神也似水長流,滋潤並激勵著每一個後輩,在共和國的醫衛和教育事業中,勇敢而正義的前行。(通訊員 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