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還是要勤快呢,等、靠、要的思維永遠不能致富。”憑藉農家樂,張小科成了太白縣鸚鴿鎮馬耳山村先富起來的“能人”。農家樂的開辦,也讓他成了馬耳山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馬耳山村位於太白縣鸚鴿鎮,地處山區,因氣候涼爽,每到夏日時節,會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避暑。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優勢”,黨支部作出了扶持引導張小科等9戶貧困戶創辦農家樂的決策。
一個黨員 一面旗幟
“開辦農家樂之前,村裏有個紅白喜事,一般都是我當大廚,村幹部們也就是看上我有這個基礎,有這個技術,所以多次動員我開辦農家樂。”談起辦農家樂的原因,張小科這樣解釋到。
“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採訪(本網記者 嚴鈺哲/攝)
張小科是村裏出了名能吃苦的勤快人,以前家中的經濟來源都來自他外出打工。可自從父母患病後,醫療費成了他家的一大支出,又要照顧父母,孩子也還小,不能外出打工的張小科,家中斷了經濟來源。2016年他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起初我並不是很想辦農家樂,沒資金,也怕失敗,但在村幹部的開導下,一方面駐村幫扶單位縣教體局安排我們參加培訓,請專業人士來村裏一對一教學;一方面村黨支部為我籌集資金,解決了資金的問題,慢慢地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轉變。我想既然我有手藝,那就試一下吧。”2016年4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張小科的農家樂開張了。
開張第一個月,就賺了4000多元,這讓張小科嘗到了甜頭,一盤算,照這樣下去,一年能賺四五萬元呢。
旺季過後,農家樂迎來了第一個淡季,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入了“冷宮”,客人稀少,這讓張小科打起了退堂鼓。
萬事開頭難,在村幹部的多次勸説下,張小科決定硬著頭皮繼續經營。熬過了淡季,夏天到來,食客漸漸增多,而且很多都是回頭客,那些從西安、寶雞趕來的遊客,專門選擇他家的農家樂。精湛的烹飪技術、熱情週到的服務為他贏得了一批穩定的客源,這讓張小科堅定了走這條“致富路”的信念。如今,張小科的農家樂在旺季每月收入可達七八千元。
看著曾經的貧困戶張小科通過開辦農家樂致富了,很多貧困戶也想嘗試一下,但他們大多缺乏技術,面對這樣的情況,張小科毫不吝嗇,主動向他們傳授經驗、教授技術。
“現在的馬耳山村,農家樂已經開了17家,我自己通過開辦農家樂富了起來,但我一個富起來不算富,也要把其他貧困戶帶著富起來,更何況我現在還是一名中國共産黨員呢!”張小科説。
一個支部 一座堡壘
與張小科的致富路不同,黨支部通過了解貧困戶張小軍的實際情況,幫他選擇了養殖産業。
來到張小軍家,嶄新的房屋,時興的裝修風格,加上簡單實用的傢具,讓人很難把他和“貧困戶”聯繫在一起。由於兒子患病,隔三差五就要去西安檢查治療,女兒也體弱多病,經常住院,父母年事已高,沉重的家庭負擔讓他背負了太多經濟壓力。2014年,張小軍家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採訪(本網記者 白雲/攝)
“張小軍是個有手藝的“能人”,裝修、水電、彩鋼,他都會,你看他家這房,多漂亮的,都是他自己設計施工的,就是家裏有病人,負擔太重,拖垮了這個家庭。”村支書秦巧煥告訴記者。
2016年,32頭豬仔成了張小軍的“心頭肉”,同時在村幹部的幫助下,也為他爭取到了1萬元的産業扶持資金。
在採訪中,我們能感受得到他脫貧的意志。今年擴大了養殖規模,增加到50頭豬。張小軍表示,通過養豬,家裏的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兒子住院治療雖然花費很大,但是有健康扶貧政策,自己也掏不了多少,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扶持下,現在的生活軌跡已經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一頭成年黑豬能賣二千多塊錢,如果宰殺賣肉可以多賣六七百塊,我養的豬大部分都宰殺賣肉了。”張小軍得意地向記者講述著他的“生意經”。今年,張小軍也如願實現了脫貧目標。
在馬耳山村,黨建引領強基礎,黨支部針對不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結合他們家的實際情況,為他們選擇合適的脫貧産業。産業脫貧促增收,通過扶持産業,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幫助他們邁過一個又一個障礙,讓他們在脫貧致富的路上快了一步。(記者 高偉 李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