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省統計局獲悉,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經濟總量持續提升,經濟結構發生可喜變化,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
産業結構日趨合理,第三産業比重大幅提升。1978年,陜西三次産業結構比為30.5:52.0:17.5,産業結構呈“二、一、三”模式。隨著改革開放及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陜西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三次産業結構比為7.9:49.8:42.3,産業結構呈“二、三、一”模式。與1978年比,第一産業、第二産業比重分別降低22.6個和2.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提高24.8個百分點,産業結構實現了質的變化。1978年以來,陜西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8%,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與日俱增。
“三駕馬車”協調性增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陜西經濟發展過於依靠投資拉動,“三駕馬車”發展極不均衡。近年來,在擴大內需政策措施作用下,我省居民消費潛力有序釋放,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2013年至2015年,陜西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77.3%、71.3%和59.5%,呈穩步下降態勢,2016年為59.8%,較2000年下降15.8個百分點。
非公經濟迅速崛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由弱變強。1997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生産總值的比重僅26.7%,2011年超過50%,2017年達到54.1%,比1997年提高27.4個百分點。
城鄉協調取得新進展,城鎮化率突破50%。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富餘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聚集。特別是近10年來,在重點示範鎮建設、移民搬遷、撤鄉並鎮等舉措的帶動下,陜西城鎮人口比重迅速提升。1978年,陜西城鎮化率為16.34%,2010年突破50%,使陜西實現了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化社會的轉變。2017年城鎮化率達到56.79%,較1978年提高40.4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04個百分點。
區域格局發生可喜變化,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改革開放以來,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經濟發展有聲有色,區域差距不斷縮小。陜北地區大力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2017年地區生産總值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1%,比1978年提高12.5個百分點;陜南綠色循環發展持續推進,2017年地區生産總值為1978年的182倍;關中地區協同創新發展全面啟動,西安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步伐,西鹹新區成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楊淩示範區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
縣域實力顯著增強,縣均規模突破百億元大關。2017年,全省78個縣(市)實現生産總值9956.25億元,是2004年的8.4倍,佔全省生産總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37.5%提高到2017年的45.5%;縣均生産總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27.64億元;生産總值超過100億元的縣(市)從無到有,2017年達到36個。(記者汪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