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西安開展 125幅高清圖再現絕世壁畫之美
供養天人(局部) 現藏于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9月20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龜茲研究院、西安市文物局和西北大學共同主辦,龜茲研究院文化遺産展示交流中心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及該校藝術學院和博物館共同承辦的“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西北大學博物館開幕,展覽以125幅高清晰圖片形式展示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成果,還原兩個倣真洞窟和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展示四個洞窟的壁畫復原影像,為觀眾提供較為完整的洞窟和壁畫原貌。
歷時20年收集壁畫高清圖片
坐落于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是中國現存位置最西、開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寺,是研究中國佛教史、中國佛教藝術史及音樂史等學科之源的珍貴遺存。石窟群始鑿于西元3世紀後期,于8世紀後期逐漸被廢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掀起了西域探險熱潮,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探險隊先後到克孜爾石窟進行考察探險活動。這些探險隊或多或少都從這裡帶走了壁畫、彩塑等珍貴文物。其中,德國探險隊在克孜爾石窟揭取的壁畫最多,近500平方米。
目前海外收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大部分保存在德國,其次是俄羅斯,一部分散藏在法國、英國、匈牙利、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內,還有一部分散落在私人手中。自1998年起,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人員先後赴德國、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和韓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調查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等文物。經過20年長期艱苦的努力,新疆龜茲研究院現已收集到海外8個國家20余家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的465幅克孜爾石窟壁畫的高清圖片。
打開了解龜茲文化的一扇窗
據介紹,這次展覽共展出125幅高清晰圖板,內容共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失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與復原展示板塊”,該板塊選取了克孜爾石窟第14窟和38窟兩個1:1完整的倣真復原洞窟和125幅主要在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等地收集到的克孜爾石窟壁畫高清攝影圖片,經過數字技術處理後的倣真復原作品,這一板塊詮釋了流失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與克孜爾石窟母體間的關係,較為完整地展示了克孜爾石窟藝術的高度成就。二是“千年絲綢之路與克孜爾石窟藝術數字互動演繹空間”展示板塊,該板塊利用數字技術(VR、投影方式)對克孜爾118、110、67、117窟等四個洞窟進行影像復原,讓觀眾身臨其境地穿越歷史,在互動體驗中接受始終紮根于中華文明沃土之中的古絲綢之路龜茲傳統藝術教育。另外,在展覽現場復原了兩個倣真洞窟,還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展示四個洞窟的壁畫復原影像。
“展覽展示了龜茲研究院20年來對克孜爾石窟的保護、復原和修復成果,是學者之間交流的橋梁,也是廣大觀眾了解龜茲文化的一扇窗。”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院長段清波説,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西北大學就把新疆作為考古研究的重要地區,從黃文弼先生到王建新教授,一代又一代學者翻遍了新疆的歷史文獻、走遍了新疆的古代遺址。
“克孜爾石窟現存洞窟339個、壁畫近4000平方米和少量彩繪泥塑遺跡,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第38屆大會通過決議將‘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位於新疆的克孜爾石窟、蘇巴什佛寺遺址等六個遺産地名列其中。多年來,龜茲研究院在龜茲石窟及壁畫的搶救性和預防性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據新疆龜茲研究院院長助理葉梅介紹,去年該院在上海舉辦了克孜爾石窟群壁畫高清圖片展,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此次在西安舉辦克孜爾石窟群壁畫展,希望通過畫展加強陜西與新疆等絲路沿線省份在佛教文化藝術方面的交流。
據悉,本次展覽時間為9月20日至10月20日,西北大學博物館為免費開放博物館,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