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入秋,安康便迎來了收穫季。
8月20日,在全省新時代追趕超越暨脫貧攻堅半年工作點評推進會上,安康追趕超越考核綜合排名全省第二、脫貧攻堅工作排名全省第一。
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地區的安康,在全省經濟發展中,何以從邊緣走向“舞台中央”,特別是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何以連連取勝?
自覺對標提高政治站位
安康深度貧困人口占全省的49.1%,貧困體量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返貧風險高是安康深度貧困地區的基本現狀。在這種背景下,安康市委、市政府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系統思維,將脫貧攻堅當作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作風建設和最大的發展機遇。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表示,凡是與脫貧攻堅相關的工作都是全市的重點工作,凡是有利於脫貧攻堅的産業都是政府大力支持的産業,凡是參與脫貧攻堅的幹部都是組織特別關注的幹部,凡是脫貧攻堅中出現的違紀違規問題都是“零容忍”問題。
幹部是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的核心力量,安康市把最“硬”的幹部派到脫貧攻堅一線。截至目前,按照“人崗相適、派強派硬、按需選派、應派盡派”原則,安康從縣級以上幹部中選派了1118名第一書記、2549名駐村幹部充實到脫貧攻堅一線。
不僅要派出去,還要幫得好、用得上。安康把幫扶幹部素質提升作為前沿工程,有序推進扶貧幹部教育培訓。今年上半年,安康已開展黨政領導、部門幹部、扶貧系統幹部、幫扶幹部、村幹部5類扶貧幹部培訓班74期,共培訓3.3萬餘人。同時,安康全面整合貧困村“四支隊伍”,統籌各方力量資源,實現貧困群眾結對幫扶全覆蓋。
綜合施策攻克深度貧困
安康始終堅持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前沿陣地,以村(社區)黨支部為核心和紐帶,將黨建精準指導與“就業式”精準脫貧深度融合,創新建立“黨支部+X+貧困戶”精準扶貧機制。安康陽晨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採取“支部+龍頭企業+規模養殖場”的生豬産業聯盟經營方式,幫助291戶貧困戶脫貧;漢濱區忠誠村通過“黨支部+蔬菜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實現園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3萬元……
“抓實黨建聚合力,精準施策促脫貧”的工作經驗成為安康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大亮點。
精神貧困比物質貧困更可怕。針對“等靠要”“鬧纏訪”的懶惰思想以及人情風、盲目攀比風、低俗惡搞風、打牌賭博風等不良風氣,安康出臺了《中共安康市委關於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的實施意見》,創新推進“誠孝儉勤和”的新民風建設和“樹千名自強標兵、交萬名農民朋友”活動,以“精神扶貧”助推“精準扶貧”。安康堅持把脫貧攻堅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把整治陋習、培育良俗作為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
搬得出,如何才能穩得住?安康積極探索就業新路徑、創業新模式,把工廠辦到群眾家門口,著力推進“一人進廠、全家脫貧,當年進廠、當年脫貧”和“農村變社區,民房變廠房,農民變工人”,努力解決群眾“搬下山、遷上樓”後的就業增收問題,取得了農民就業、産業發展、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的“多贏”效果。
安康市委、市政府出臺《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的十條意見》,明確市級“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分別包抓1個深度貧困縣(區),財政及相關部門要將80%以上資金用於支持脫貧,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精力向深度貧困縣(區)和深度貧困村傾斜。
因地制宜探索脫貧經驗
作為“核心戰區的主戰場”,安康的脫貧攻堅從一開始就既著眼當下,又兼顧長遠,在抓扶貧中抓發展,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借鑒的經驗。
2017年,以“短抓脫貧攻堅,長促農村綜合發展”為目標,安康率先在全省啟動以脫貧攻堅統籌農村發展創新試點工作,在10個縣(區)分別開展試點。目前,鎮坪以“聚業小鎮、和順家園”、平利以“女媧硒茶小鎮”、嵐皋以“巴山樣子、楊家院子”等為定位的統籌試點已經初顯規模。
安康把産業和就業作為穩定脫貧的兩大有效途徑,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2017年10月,安康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建成了貧困戶産業發展及農産品銷售、就業服務、技術培訓三大服務平臺。服務平臺試運營以來,線上線下銷售額總計1827.5萬元,提供政策諮詢、服務指導、免費培訓4900余人次。
今年,面對403個貧困村18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的艱巨任務,安康因勢而謀,調整工作思路,將脫貧攻堅由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向發展産業實現就業轉變,由大規模搬遷建房為主向搬遷後社區配套和新社區建設轉變,由注重外部幫扶為主向注重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並重轉變。
從紫陽的“修腳大軍”到白河的“歸雁經濟”,從鎮坪的“一村一企一産業”到漢陰的“鎮園産業聯盟”……安康大地處處體現著務實與責任,彰顯著擔當和力量。(記者 張斌峰 通訊員 劉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