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鹹新區緊扣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主題,建設海綿城市,倡導生態文明,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積極打造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範例。
堅持創新城市發展方式
2015年4月,西鹹新區成功獲批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灃西新城作為西鹹新區海綿城市試點承載區,創建伊始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遵循山水格局、傳承理水智慧、精細造地營城,打破傳統城市“攤大餅”模式,較好地解決了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關係。構建河網水系、中心綠廊、環城綠帶、社區公園等多級開放空間,繪製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藍圖”,形成大開大闔、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態,給自然留下更多空間,給城市增添更多綠色。
如今,一座座樓宇、一塊塊綠地都按照規劃與設計逐步變成了現實。5000畝的濕地綠廊,12公里的環形公園,35米寬的林蔭綠帶,50%以上的社區綠化率……灃西新城人均綠地面積超過21平方米,“100米見綠、300米進園”的綠色之城輪廓初現,為海綿城市建設全域推廣奠定了良好生態本底,也為群眾創造著更優質的宜居環境。
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城市是為了讓人生活得更美好,而規劃就是實現美好生活的路線圖。建設海綿城市是城市發展方式的創新實踐,科學規劃、系統佈局更顯重要。
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基於城市可持續發展,構建起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結合實際,相繼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排水防澇等9項雨水管理相關規劃研究,在各層級規劃中主動融入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形成規劃指引體系。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以規劃導則予以規定和設計引導,強化各級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和連續性,確保管控空間、用地豎向、規模數量指標等方面的協調銜接,實現不同專項規劃在同一城市空間的“多規合一”,形成全域海綿城市建設大藍圖。
隨著頂層設計與實施方案的落地,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逐步劃定,構建的包括建築與小區、市政道路、景觀綠地及中央雨洪調蓄樞紐四級雨水收集利用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小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建設目標,形成人、自然、城市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幾年來,施工企業從不會幹到想著如何干好,協作單位從被動幹到主動幹、認真幹。行業技術單位、高校及科研院所與我們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開展20余項專題攻關,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科學支撐。灃西新城已成為高校師生及幹部培訓現場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參與,市民百姓的肯定與滿意,為西鹹新區海綿城市全域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與決心。
努力實踐綠色發展道路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偉業,需要持久的耐心、科學的精神、系統的方法,一步一個腳印紮實推進。西鹹新區將海綿城市融入城市開發基本建設行政許可程式,作為永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打破壁壘、全域推進。“審、建、管”一體全過程管控機制,長效推進、穩健發展;導則、指南、圖集等一套本土化技術標準體系,科學定量、成熟實用;財政引導、商業銀行推動、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綠色融資體系,形成合力、助推發展。
面對頻發的“城市內澇”,海綿城市建設本身就是同時間賽跑。我們需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海綿城市建設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在嚴格落實“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基礎上,聆聽時代聲音,不斷完善海綿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強化研究支撐,完善技術工法,健全考評體系,加快産業化,多方發力,協同推進,不斷助推海綿城市建設及綠色發展的“加速度”。
新時代新征程,不變的是初心;新時代新作為,不變的是使命。西鹹新區以創新增動力、以協調促發展、以綠色築基底、以開放集眾長、以共享謀共贏,用智慧、魄力和行動,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作者為陜西西鹹新區黨工委委員,灃西新城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