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送”與“請”:陜西貧困縣的脫貧之道
新華網  2018-10-15 11:56:27

  新學年伊始,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高級中學教師謝培成又忙碌起來。提起剛剛畢業的這屆學生,謝培成很是得意:“安康市理科第一名是我們班的黑明梁。他和哥哥黑明棟是貧困戶家的孩子,一個考到清華大學、一個考到浙江大學。”

  與黑家兄弟同班的25名同學中,七成以上是農村學生,其中不乏貧困戶家的孩子。“以前山裏出個大學生都不容易,可近幾年考上好大學的越來越多。”謝培成説,2000年以來,白河縣向知名高校輸送學子1800余名。

  白河縣是中國國家級貧困縣,地處陜西與湖北交界的大山深處,山高坡多,環境艱苦。但是,白河縣高級中學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學生宿舍溫馨舒適,還有標準化塑膠跑道操場。

  “在平地資源奇缺的白河,縣城裏唯一一塊大規模建設用地給了學校。”白河高中校長牛玉斌説,學校建設歷時3年,投資4億元,鑿4道山梁,填3條深溝,是縣裏的“一號工程”。

  從2011年到2015年,白河縣教育支出達12.82億元,新增校園面積380畝,集體遷建學校5所,新建幼兒園11所,改擴建小學27所,建成裝備多媒體設備的教室600余個。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之上,白河縣的教育品質得到了提升,高考二本上線人數佔比連續17年以來居全安康市第一。

  謝培成説:“供出去一個大學生,就是幫助一個家庭。”他的學生曾友根從浙江大學畢業後,目前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年薪達幾十萬,已在杭州買了房,正準備將父母接去一同居住。

  在白河縣,許多像曾友根這樣的年輕人從山村走到了城市。不過,白河縣的外出務工人口曾一度超過全縣總人口的60%,人才的匱乏制約了當地發展。

  白河縣委書記陳暉説:“為此,我們建立了在外創業人才信息庫,定期組織座談會和項目推介會,在縣內工業園區為創業者進行創業培訓、場地支持、項目評審等‘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一共有9564人返鄉創業。

  今年50歲的白河縣倉房村人黃治貴就是其中之一。30多年前,黃治貴因家中貧困而輟學,輾轉去到河南的煤礦上打工。打拼多年後,他已經成為有千萬資産的“煤老闆”。

  2009年,在白河縣政府的號召下,黃治貴回鄉創業。在考察了當地情況後,黃治貴決定種植茶葉。他流轉了土地3000畝,投入了全部存款2000多萬元,建成茶園和茶廠。第二年,他索性把煤礦關了,一心撲在茶葉上。

  2017年,黃治貴的茶園開始盈利,生産的6噸茶葉凈賺40多萬元,預計今年利潤可達60多萬元。黃治貴説,進入豐産期後,年利潤預計可達100萬元。

  黃治貴把茶園比作倉房村的“綠色銀行”:“投資農業週期長、見效慢,但能為全村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

  目前,倉房村全村271戶的茶田都在黃治貴的茶園裏。有能力自己管護的農戶可將茶葉賣給茶廠,沒有能力自己管護的每年也可獲得分紅。今年,貧困戶李昌華家中的2畝茶園産茶59斤,賣了4100多元,還獲得了産業獎補的1700多元。(記者梁娟、蔡馨逸)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