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位於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的茯茶鎮遊人如織。本報記者趙晨攝
擦亮招牌,盤點貨物,9月28日,西鹹新區涇河新城茯茶鎮村民石新順一早就在自家開的茯茶館裏忙碌起來,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遊客作準備。茯茶鎮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關中小鎮,如今被打造成以茯茶産業為主的關中特色産業小鎮。這裡的茯茶不僅在國內聞名,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留下了身影。
在打造大西安新中心、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西鹹新區不斷探索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的方法,促進當地群眾就地城鎮化,推進城鄉協同發展。
從無到有,特色小鎮顯活力
水渠蜿蜒,彩旗飄揚。明清民居風格的店舖裏,風味小吃琳琅滿目;茯茶直營一條街上,茯茶産品各具特色;乾淨整潔的村道內,茶館、農家樂、民宿人氣滿滿。
石新順的茶館就開在茯茶鎮的入口處。“2015年,茯茶鎮建成後,我就在自家的老宅上辦起了茶館,高峰時可同時容納300人喝茶,一年下來能掙20多萬元。”作為村裏第一批開茶館的人,石新順率先嘗到了茯茶産業帶來的甜頭,“很多顧客來茯茶鎮都想住上一晚。我準備再辦個民宿,以後發展會更好。”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西鹹新區把特色小鎮作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以特色産業為魂,以本土文化為根,以共建共享為支撐,規劃建設了十余個特色小鎮。茯茶鎮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改造傳統村落的過程中,西鹹新區涇河新城重新發揚茯茶文化,由市場化平臺公司、村民集體經濟組織和民營企業三方出資建設茯茶鎮,共同打造茯茶全産業鏈和休閒旅遊新産業。
目前,茯茶鎮已聚集茯茶産銷企業90余家。當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萬元增加至5萬元。在今年的國慶假期,茯茶鎮接待遊客39.8萬人次,成為西鹹新區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亮點。
多管齊下,打好脫貧組合拳
最近,西鹹新區秦漢新城南位村貧困群眾陳上縣看上去格外精神。“地裏的紫薇苗木花開了一陣兒,長勢很好;患有糖尿病的兒子不僅吃藥能報銷,還在修路施工隊裏擔任交通疏導員,每月收入2200元。感謝政府幫了我這麼多,我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陳上縣説。
脫貧路上,西鹹新區不落下一名貧困群眾。針對貧困戶的具體情況,西鹹新區管委會將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住房改善扶貧、就業扶貧等舉措送到群眾家裏,對症下藥、因戶施策,給貧困群眾帶去生活的希望。
9月28日,記者走進涇河新城新莊村。眼前的村莊白墻青瓦、綠樹成蔭,雨污分流管網、天然氣管道等一應俱全,往昔的貧困村如今面貌一新。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西鹹新區管委會的扶持下,地處旱垣上的新莊村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辦起了鄉情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苗木種植産業,並吸收村民,特別是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目前,新莊村已種植苗木5萬株。預計3年後,每畝地能增收2000多元。
西鹹新區正在強力推進“十百千萬”産業扶貧工程,通過主體帶動、自主發展、入股分紅、託管代管等方式,已實現對300戶貧困戶雙重産業覆蓋、對1535戶貧困戶長期産業覆蓋。
共建共享,增強群眾幸福感
在城鎮化過程中,西鹹新區積極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實施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新建各類保障房、安置房,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搬進了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社區。
8月,回遷到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幸福裏社區的村民們首次獲得345萬元的商業股金分紅。幸福裏社區是空港新城最大的回遷安置社區,2017年以來共回遷3602人,社區常住人口已突破1萬人。
為了讓村民儘快適應向市民的轉變,西鹹新區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廣徵遷補償有現金、閒置房屋有租金、商業面積分股金、區內就業掙薪金、老年生活有保障金的“五金”制度,讓村民變市民後住有所居,勞有所得。
同時,安置小區為回遷群眾每人預留10平方米的商業用房,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幫助群眾按商鋪入股賺取股金。今年以來,幸福裏社區成立的陜西眾思能實業有限公司,推行“公司運營、群眾入股、股東參與”的管理模式,盤活商業用房。目前,該公司共接收商鋪94間,商鋪出租率超過80%,租金收益年超600萬元。(記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