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用煤爐子熬藥 到全自動機器煎藥 ——市中醫醫院院長講述中醫藥幾十年的變遷
西安晚報  2018-10-20 17:27:54

從用煤爐子熬藥 到全自動機器煎藥 ——市中醫醫院院長講述中醫藥幾十年的變遷

  趙鋒介紹,最初中藥鑒別主要依靠眼看、鼻聞等傳統經驗鑒別方法。

  “上世紀80年代,熬中藥都是在蜂窩煤爐子上架個砂鍋熬、煎,即使這樣還要提前預約。現今,患者看完病在藥房辦理好代煎快遞手續就可以回家了,快遞直接送藥到家,這些在幾十年前是根本想像不到的……”在寬敞明亮的煎藥操作間,一股熱浪夾雜著濃重的中藥味撲面而來,趙鋒拿起藥筐內的中藥放在鼻子前仔細地聞了聞。看著煎藥工熟練地操作著煎藥機,泡藥、放藥、煎藥、包裝,他關於中醫藥的記憶也隨之展開。

  兒時記憶

  鄰居崔太爺為人看病每次只收幾角錢

  今年52歲的趙鋒現任西安市中醫醫院院長,是醫院省級重點學科中藥學學科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西安市中醫醫院在藥事管理、教學、科研、中藥製劑能力建設、醫院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發展。他在別人眼裏儼然是一個頗有成就的人,然而對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來説,用趙鋒的話來説,他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一個老中醫的啟蒙與領航——崔太爺。

  趙鋒回憶説,住在自己農村老家斜對門的崔太爺,花白的長鬍鬚總是修剪得一絲不茍,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凡是得病都會找他來診治,通常是一個方子就能見效……老人儒雅的模樣、濟世的風骨至今仍刻在趙鋒的腦海中。趙鋒出生在陜西省長武縣的一個小村莊,鄰居崔太爺是中醫世家,附近的村民有個頭疼腦熱都要找他瞧瞧,每次的診費也就是兩三角錢,甚至很多鄉親只是留下一些土特産。在趙鋒兒時的記憶裏,崔太爺在十里八村的威望很高,不僅因為他的藥方通常都能治好鄉親們的病,更主要的是他那種濟世情懷總讓患者很踏實、很放心。那時,年僅十二三歲的趙鋒被崔太爺深深感染和吸引,每天放學後就一頭扎進崔太爺家中,不是幫他抄寫藥方就是翻看醫書。“我對中醫的熱愛也是在那個時候萌發的。”趙鋒説,正是深受崔太爺的影響,他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放棄了其他院校只填報了陜西中醫學院,從此走上了與中醫藥打交道的道路。

  青年選擇

  每天鏟出成噸的藥渣用架子車倒掉

  1983年,趙鋒如願考入陜西中醫學院的中藥專業,開始了自己的中醫藥之路。

  1987年至1990年,留校後的趙鋒先後從事輔導員及中藥相關教學工作。1991年,他進入西安市第五醫院從事中藥製劑工作。“當時五院有一種治療風濕病的湯劑療效很好,但醫院想嘗試將這款自製湯劑改成片劑,便於病人服用。”接到“特殊任務”的趙鋒自此告別了三尺講臺,走進另一個中藥世界。

  帶著憧憬的趙鋒來到醫院後就懵了,簡陋的環境、落後的設備、艱苦的條件,與學校的環境和條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趙鋒心涼了一半。

  “那時的我可以説一夜之間從白領變成了工人。”趙鋒笑著説。在幾間土房改成的製劑室裏,一切都需要趙鋒親力親為、從頭幹起。每天都得做選藥材、制藥粉、熬中藥、洗藥鍋、拉藥渣這種體力勞動。趙鋒説,他每天都要拿著大鐵锨站在一人多高的藥鍋裏鏟藥渣,然後再將一噸多重的藥渣用架子車拉出去倒掉。不僅如此,趙鋒還要時常推著石碾子對中藥膏劑進行研磨,也正是在那時,他落下了腰疼的毛病。

  一次,趙鋒正在弄藥粉,撲起的粉末漫天飛揚,恰巧以前的學生來看望他,被眼前戴著口罩、灰頭土臉、形象全無的老師驚呆了。

  華麗轉身

  中藥飲片從又黑又苦到更加“秀氣”

  隨著片劑的研製成功和推出,攜帶方便的片劑中藥漸漸被老百姓所接受。“別看現在的中藥,顆粒劑、丸劑、膏劑、膠囊劑、片劑、糖漿劑多達十幾種劑型,以前的中藥因為受製作工藝的特殊限制,都是一些又黑又苦難以下咽的大藥片。説句難聽的,當時那種大藥片吃起來都卡嗓子。”趙鋒説,直到1993年,西安市第五醫院治療風濕的湯劑經過工藝改良才有了糖衣片,個頭也由原來的粗、大、笨變得更加“秀氣”了,老百姓服用起來也更加方便了。

  趙鋒告訴記者,隨著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現代機器不斷應用於中藥材凈選、加工、炮製等環節,中藥製劑在實現大批量生産的同時也保障了品質的穩定,而且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監管的日益規範嚴格,中藥製劑的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最初中藥鑒別主要依靠眼看、鼻聞、口嘗、手摸、水試、火試等傳統經驗鑒別方法,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顯微鑒別、理化鑒定、含量測定等手段廣泛應用,更進一步保障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趙鋒笑言,與當年製劑時自己經常灰頭土臉相比較,現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藥鬥乾淨了,中藥飲片中的灰、土成分以及雜質減少了,用硫磺熏藥得到控制,並且隨著乾燥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無硫山藥等飲片規格。現在,為了方便患者攜帶及使用,醫院設立中藥配方顆粒藥房。中藥配方顆粒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提取濃縮製成、供中醫臨床配方用的顆粒,使用時無需煎煮,直接開水沖服即可,攜帶、服用都較傳統飲片更為便捷。

  技術進步

  蜂窩煤藥鍋子被全自動煎藥機替代

  “滴滴……”隨聲機器的提示聲響起,就意味著煎藥爐內的中藥煎好了。打開煎藥爐的蓋子,一股帶著濃濃中藥味的高溫蒸汽升騰起來。“現在的熬藥爐子都是全自動的,藥煎好後,爐子會發出信號。”在煎藥室,趙鋒一邊介紹一邊向記者演示,聽到信號聲工人會打開一個閥門,藥水從煎藥爐流入旁邊的包裝機。

  趙鋒説,現在中藥的熬製簡單方便了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醫院給患者代煎中藥都是人工煎藥,小小的房間內20多個蜂窩煤爐子在墻角一字排開,每個爐子上架一個砂鍋,咕嘟咕嘟地煎煮著中藥。因為使用頻繁,經常可以聽見爐火噗嗤一聲,那肯定是熬藥的砂鍋炸裂了,得趕緊換新鍋。“當時的煎藥室爐火24小時燃著,工人淩晨4點多就要開始熬藥,一直忙活到晚上9點多。下班時,工人會用煤渣和成的煤餅,在上面扎個眼,然後蓋在火上,確保爐火不熄。”趙鋒説,熬好的藥液裝在500ml的玻璃鹽水瓶中,每天向患者提供一瓶,這個時期煎藥全憑經驗。2000年以後,醫院開始出現中藥煎藥機代煎中藥。

  據悉,為了讓患者及時喝到優質的代煎藥,西安市中醫醫院在2017年建成了1300平方米代煎中心,配備有蒸餾水器等輔助設備,同時引入相應數控設施,將智慧化數控系統與湯藥質控系統引入煎藥品質控制中,從浸泡、煎煮到包裝全過程實時電子化狀態監控,全程可追溯查詢,湯劑品質可控,保證了煎藥的品質和臨床療效。

  不忘初心

  以匠心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

  近年來,老百姓明顯感覺到在家門口看中醫越來越方便了,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中醫養生運動也越來越流行。趙鋒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近年來中醫藥以其在臨床診治、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黨和政府也一直對中醫藥發展高度重視。2017年是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重要一年,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出臺、“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黨和政府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這讓中醫藥的發展邁向一個更加寬廣、影響力更深遠的舞臺。

  趙鋒説,為了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切實提高醫院的醫療綜合能力,市中醫醫院開闢了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通過進校園招聘簽約、社會公開招考、調入、院內聘用等多種方式引進碩士研究生80人,博士研究生8人,調入、聘用技術成熟型專家6人。目前西安市中醫醫院在崗職工14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00余人,佔職工總數的93%,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突出貢獻專家4名,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4人,陜西省名老中醫8人,陜西省名中醫13人,西安市突出貢獻專家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1人,40余人擔任全國和省、市各專業學術委員會主委、副主委、常委和委員,還有一大批躬身臨床、經驗豐富、中西醫技術兼備的優秀人才。

  “中醫應該自信,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道路上能夠為全世界疾病診治和健康保障提供中國樣板。”趙鋒表示,2018年,我國中醫藥事業將步入重大歷史機遇最為集中的新時期,步入“五種資源”最能有效釋放和振興發展最為有利的新時期。西安市中醫醫院將以匠心傳承創新中醫藥事業,讓老百姓在中醫藥健康服務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文/圖 記者 蘇建華 張黎娜)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