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歲進入紡織廠 業餘愛好攝影老工人用鏡頭記錄紡織城巨變
三秦都市報  2018-10-25 09:54:54

22歲進入紡織廠 業餘愛好攝影老工人用鏡頭記錄紡織城巨變

  吳先生拍攝的紡織工人本報記者黨運攝

  拓寬後的韓森東路,在西安東三環上架起了一座跨線橋。一橋連接東西,“斷頭路”變成通途。昨天下午,吳紅專站在他家32樓的窗前往北眺望,西北一印,西北國棉三、四、五、六廠,一溜排開,“這裡變化之大,不敢想像。”

  124元的海鷗牌相機

  成了他酷愛攝影的開始

  吳紅專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從1980年開始。

  這一年,伴隨著鄧麗君娓娓動聽的歌聲,22歲的他通過招工的機會進入西北國棉四廠清梳車間,由“下鄉知青”成為一名紡織工人,每月工資32元。

  彼時,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國棉四廠所在的西安紡織城地區,形成了以國棉三、四、五、六廠和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紡織印染企業為支柱,以西北電建四公司、紡織科研所等十余家大中型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集群。

  “僅國棉四廠,鼎盛時期就有1萬多人。”昨天,在接受三秦都市報記者採訪時,60歲的吳紅專追憶這段往事,臉上仍有掩蓋不住的自豪,“白天圍著車間轉,晚上圍著卡拉OK轉。”

  吳紅專的母親是第一代紡織女工,那個年代,能進紡織廠當工人堪稱“人生贏家”“每個廠的廠區,從泳池、籃球場、醫院、露天電影院,到託兒所、小學、中學,一應俱全。”

  1985年,吳紅專與同在國棉四廠的妻子結婚。他酷愛攝影,為此連婚禮都沒有舉辦,花124元買了臺海鷗牌相機。

  婚禮前,他給妻子拍了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妻子,頭髮燙著卷,涂著口紅,身後擺滿了一床床嶄新的被子。

  婚後,吳紅專因為攝影的特長,成為廠裏的宣傳幹事,他利用這個機會,拍了大量紡織工人的照片。

  紡織女工

  照片背後的時代變遷

  有一組照片,吳紅專格外愛惜。照片一共4張,主人公都是紡織女工,從最早的“白圍裙”“白圓帽”,到後來的“藍色制服”,構成了生動的時代圖景,彌足珍貴。

  “工人們穿的工作服,都是廠裏生産的。”吳紅專介紹,改革開放初期,紡織品一直是限量供應,一件化纖面料做成的“的確良”衣服,在當時已經非常時髦了。

  進入1990年以後,棉花連年增産,棉紡織品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的確良”衣服逐漸向滌棉、純棉、絨布格紋等轉變。

  1983年12月1日起,全國臨時免收布票、棉絮票,1984年也不再印發,通行了30年的布票,宣告廢止。

  1990年,喇叭褲、健美褲、蝙蝠衫、連衣裙掀起一陣陣熱浪,吳紅專有了第一件牛仔衣,“廠裏織的布拿去深圳染色,只有極少人,才能穿上牛仔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國企迅速顯現出競爭疲態,紡織行業也不例外。管理落後,負擔沉重,創新緩慢幾乎成為通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從紡織城紡織行業的設備狀況看,整體擁有先進裝備的比重已經落後於全國平均水準,紡織城從此跌落谷底。

  孕育夢想的熱土

  再度騰飛

  2008年,國棉四廠進行政策性破産,吳紅專下崗了。下崗後的他沒有灰心喪氣,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後,又重拾攝影,工作之餘,帶著妻子一起旅遊,刻苦鑽研攝影技術。

  他擁有了一台1萬多元的佳能單反相機,將紡織城的變化,用照片一張張記錄下來,“這片曾經孕育著夢想的熱土,再度騰飛,正像我的人生一樣,沐浴著國家強大的春風,節節高升。”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紡織城振興改造,在灞橋區如火如荼展開。

  2009年,西安現代紡織産業園開工建設,與舊的紡織廠相比,産業園的特色在於集團化生産,形成紡織集群,有效延伸了紡織産業鏈,用全新的發展思路賦予紡織老工業基地新的生命力。

  40年跌宕沉浮,紡織城地區的轉身,也是社會的華麗轉身,是時代的縮影。而我們,都身處其間。(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杜豆 劉院)

編輯: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