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秦嶺中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2個,脊椎動物722種。其中,獸類117種、鳥類373種、兩棲類26種、爬行類44種、魚類162種,屬於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有80余種,包括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10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陜西省動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吳曉民10月12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秦嶺野生動物
生存環境不斷改善
吳曉民介紹説,近年來陜西不僅健全和完善了保持野生動物多樣性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了執法力度,還提高了野生動物管理部門的科學素質和管理水準,加強了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監測和監管。“這不僅有效改善了各地的生態環境,還豐富了野生動物資源,為保持我國生物多樣性作出了貢獻。”吳曉民説。
“我們不斷加大野生動物保護的科學研究力度,恢復並擴大了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規模,保持秦嶺野生動物多樣性的水準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吳曉民介紹説,陜西在秦嶺野生動物保護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秦嶺大熊貓種群數量已由第三次普查時的274隻增加至目前的345隻;朱鹮數量由最初發現時的7隻,增加到今天的2600余只,被譽為世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典範。
要關注秦嶺野生動物
棲息地品質
吳曉民説:“秦嶺地區的工程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動物棲息地的整體性。尤其是道路施工穿過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往往會形成一個長而窄的邊緣地帶,加劇棲息地的邊緣效應——一些森林動物對棲息地邊緣很敏感,會主動回避這一區域,躲進更深的山林中;本就生存在邊緣地帶的物種,則可能面臨棲息地喪失、種群滅絕的危險。”
“比如修建水庫可能會使某條流經動物棲息地的河流河床變寬,一些涉河覓食的動物很有可能因此遠離甚至放棄這個棲息地。這種對自然生態的擾動,給動物野外生存造成了障礙。今後我們在秦嶺地區開展必要的工程建設時不僅要避免這種擾動,還要綜合考慮噪聲、施工污染、光源污染等對動物棲息地的擾動。”吳曉民説,“我們只有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提升棲息地的品質,才能很好地保持秦嶺生物多樣性。”
道路建設
應當生態規劃在先
在吳曉民看來,重大工程建設,特別是道路建設,要摒棄先破壞後修復的做法。“避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他説,秦嶺地區的道路交通建設應當規劃先行,前期就要開展全面的野生動物資源現狀和棲息地環境調查。
“道路交通建設項目一般分為規劃設計、建設、運營3個階段。秦嶺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應該貫穿道路交通建設始終,以保護生態完整性為出發點,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吳曉民介紹説,目前,在秦嶺道路交通建設中,野生動物的保護重心已經逐漸前移到規劃設計階段。“道路規劃設計應該最大限度避免經過動物棲息地,如果無法繞行,就要考慮在道路路域設計動物穿行通道。另外,還要為它們營造新的棲息地作為補償。”吳曉民説。
“經過實地調查,我們要盡可能掌握道路沿線野生動物分佈、數量、活動規律、主要食物種類、繁殖地、避難所、遷徙和洄遊路線、水源等信息。”吳曉民介紹説,掌握了這些基本信息,我們才能根據生態保護的要求,確定道路建設時應該設計的動物穿行通道數量、形式、寬度和高度等。(記者 陳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