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扛起文化自信的西安責任——西安傾力打造“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博物館之城”
文化如水潤西安,繁盛如斯看今朝。
文化是西安最獨特的戰略資源,蘊含著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10月16日,西安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提出,要紮實加強文化建設,以文立城,為城市賦能,引領城市發展,扛起文化自信的西安責任。
以文立城、以文惠民、以文興城,久久為功。西安市委、市政府傾力打造“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博物館之城”,推動一系列紮實舉措落地見效,文化産業發展欣欣向榮。
滿城書香共汲精神力量
千年底蘊,讓西安這座古城透著一股天然的書香氣。讀書可以明智、可以怡情,以文化人、潤物無聲。
進入10月以來,乘坐西安地鐵2號線出行的市民和遊客都會注意到一個新變化:地鐵車廂裏有了“有聲圖書館”。只要用手機掃碼,就可免費收聽到包括歷史、國學、詩歌美文、兒童故事、旅遊資訊等相關音頻內容。
地鐵裏有了“移動書吧”,讓閱讀隨時隨地進行,這正是西安地鐵打造“聲音之都、書香地鐵”全民閱讀公益示範線的初衷所在。
位於西安市北郊的鐘書閣西安店有著“最美書店”之稱,書店佔地面積達2400平方米,擁有3萬餘種將近10萬冊圖書,可同時容納3000人閱讀。這是一家集閱讀、咖啡、文創等為一體的多維度體驗的新概唸書店。
“鐘書閣讓我重新找回了對實體書店的喜愛。這裡不但能讀書買書,還能喝咖啡,購買新潮的文創産品。特別是兒童閱讀區很暖心,方便家長帶孩子一起閱讀,也有益於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市民車莉告訴記者。
在今年年初印發的《西安市建設“書香之城”實施方案》中,明確以“促進全民閱讀,打造書香之城”為主題,建設“閱讀之城”“書香之城”的目標。
隨著“書香之城”建設的穩步推進,一批高品質、新概念、高顏值的特色書店,如鐘書閣、今日閱讀、曉書館等相繼在西安出現,為市民提供“書店+咖啡+文創”的新空間,彰顯大西安的城市文化內涵。
滿城華樂共享藝術盛會
樂滿城,人陶醉。音樂,展現著西安別樣的城市氣質與發展動能。
10月14日,西安音樂大講堂首次開講,主講人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趙季平以《流淌在生活中的音樂瑰寶》為題,根據自身創作音樂作品的歷程,分享創作故事,闡述了“為人民創作,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他的精彩演講博得現場聽眾陣陣掌聲。
面向廣大市民開辦的西安音樂大講堂,是推動文化藝術惠民、助推“音樂之城”建設的有益探索和大膽實踐。據悉,西安音樂大講堂暫定週期為一年,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末舉辦,將邀請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音樂家、教育家等權威人士擔任主講。
讓音樂陶冶心靈,讓藝術走進生活。2017年5月,《西安市建設“音樂之城”實施方案》正式出臺,提出在城區打造音樂文化街區,高品質建設“音樂之城”。其中音樂文化街區主要以音樂文明傳承為主旨,以相關主題的雕塑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為視覺表達,以多元活動形成豐富的音樂氛圍,以多彩的文化旅遊、體育健身、休閒餐飲等項目帶動交通、休閒、餐飲産業發展。
用音樂講好西安故事,綻放大西安的新魅力。1年多來,無論是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音樂街區、西安高新區眾創示範街區,還是在大華1935,市民和遊客都能邂逅一場場精彩的音樂演出活動。
滿城文博共賞文化盛宴
博物館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千年古城,閱盡人間春色,滿城文博滿城景。
想要了解西安,博物館無疑是必到之處。西安博物院特聘講解員張和鑫認為,博物館是向世界講述西安故事的窗口。
“西安的故事太多,‘家底’太厚。散佈在西安城市內外、地上地下的文化遺産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具有獨特性。同時,西安在交通、區位、人力資源等方麵條件優越,建設‘博物館之城’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張和鑫説。
目前,西安市已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31座,其中:國有博物館34座,非國有博物館50座,行業博物館47座,年均接待遊客約2100萬人次。截至今年5月,全市舉辦各類臨時展覽300余次,公益性文博講座、學術論壇等200余場;開展博物館進學校、進社區等文化惠民活動600余次。博物館正在融入西安的城市發展和百姓生活。
據西安市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西安將利用4年時間,通過建設曲江“博物館之城”核心示範區、打造一批博物館小鎮、發展一批文博創意産業等途徑,不斷豐富博物館種類及展示方式,讓西安真正成為一座隨時可聞、隨地可見、隨機可講的“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記者劉曌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