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0月24日拍攝的正在修復中的秀房河局部場景。本報通訊員黃利攝
10月26日,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秀房河一帶,層林盡染、秋意濃濃。
“3個月前這裡河道乾涸且垃圾遍佈,經過治理,面貌煥然一新。”銅川市山水林田湖辦公室副主任劉魯寧高興地説,秀房河的改變,正是銅川市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帶來的喜人變化。
創新思路修復生態
北宋畫家范寬以秀房河為原景創作的《溪山行旅圖》,被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稱為“宋畫第一”。除了畫作高超嫺熟的“遠看取勢、近看取景”的繪畫手法被世人稱讚外,秀房河本身風景的雄偉壯麗,也是畫作久負盛名的原因之一。
然而近年來,秀房河流域受附近煤礦開發利用和水土流失等因素影響,生態系統破損退化嚴重,河水斷流、環境臟亂等問題突出,生態修復迫在眉睫。
2017年,銅川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被納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範圍,獲得財政部中央基礎獎補資金10億元,省級配套資金3.3億元,用於修復包括秀房河在內的17個項目。
此前,秀房河也進行過短期治理,但上游有水的秀房河,下游卻始終蓄不起水。為此,銅川市引進了國內知名生態環境産業運營商——苗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施工單位)參與治理。
施工單位沒有急於大開大挖,而是通過地勘找到了秀房河斷流的主因。原來河床下有條暗河,河水通過河床裂縫下滲到暗河,按照傳統疏浚河道的方式,很難保水蓄水。
找準問題後,施工單位集中清除礦渣,用壓土機將河床的裂縫填補壓實,杜絕地表水下滲。同時,施工單位對於地勢平緩的河道,沒有採取深挖河床降低落差的方式,而是順其自然增加圍堰,在凈化水質的同時讓其兼具防洪作用。當夏季徑流量增大時,水從這裡自然溢出;當冬季徑流量不足時,則起到蓄水作用,並可以為兩岸的生態植被補充水分。
短短兩三個月,秀房河附近的垃圾不見了,河水蓄起來了。來到這兒的遊客和住在這兒的百姓,都感受到了秀房河的巨大變化。
就地取材因勢利導
秀房河在生態修復上,不僅治水方式區別於傳統方式,在河堤、岸邊、花草的治理上,也與以往的治理方法不同。
“不必刻意栽種奇花異草,原有的高大樹木繼續保留,同時採購鄉土樹種,既與現有山水融為一體,又利於其成活,還能大大縮短修復工期。”施工單位設計總監徐清風説,他們對當地土壤進行分析後發現,這裡的土壤密度大,營養成分低,因此補栽的樹種多為適宜渭北高原生長,且抗寒抗凍成活率高的油松、白樺等。
更可喜的是,此舉還大大降低了修復成本。若按以往的園林修復標準,栽樹的成本為每平方米500元至800元,而他們的成本僅為每平方米400元。
事實上,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在秀房河的生態修復過程中隨處可見:圍堰不是靠水泥砂漿硬化,而是就地取材用大石塊砌護,水可以從石縫中緩緩流出,不會沖蝕河床;河道上原有已經硬化的河堤部分,砌成了不規則的石塊,形成階梯狀,而原有的鵝卵石被鋼絲網兜住之後,變成了河水的緩衝帶,防止泥沙俱下;河床邊上原有的小土坡多數被保留下來,撒下的草籽被綠網覆蓋,來年又是一片綠意盎然。
“在生態修復過程中,我們通過解構《溪山行旅圖》的場景,運用近自然的理念對其進行修復,以呈現美景、恢復河道景觀的自然面貌為主,力爭打造出秀房河雄山秀水的氣勢。”徐清風道出了秀房河修復項目的具體思路。
10月22日,銅川市召開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推進現場會。在觀摩了秀房河修復項目以後,銅川市主要領導認為,秀房河修復項目的實施,不僅還原了綠水青山,也彌補了照金鎮自然景觀的缺失,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典型代表。
截至今年10月,秀房河修復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治理河道約3公里,修復區域面積1000畝。項目全部完工後,標準生態水源涵養功能將提升30%以上,生物多樣性將提高35%以上,林草覆蓋率將提高到89%。
“通過治理,朱鹮飛來了、魚兒游來了。明年,一幅岸清水綠、魚翔淺底、朱鹮蹁躚的詩意畫卷將呈現在世人面前。”銅川市照金景區管委會主任閆新民説。(記者喬佳妮見習記者鄔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