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11月19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航天器長期管理部的機房裏,一場特別的生日會正在舉行。5名科技人員圍著水果蛋糕唱著生日歌,卻不見壽星現身。
原來,科技人員是在給“環境一號C星”過生日。其實,不僅是這顆衛星,每一顆“中國星”上天的日子,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航天器長期管理部的科技人員都會銘記於心。在他們心中,給衛星過生日,比給自己的孩子過生日還要重要。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是我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測控與管理中心。目前,我國在軌運行的衛星有近200顆,這其中有很多都是超期服役的“老壽星”。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科技人員不僅要24小時不間斷地對在軌衛星進行日常測控管理,還要及時對在複雜太空環境中的衛星進行診斷維修,讓衛星最大限度發揮效能、“延年益壽”。因此,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被形象地稱為守望星空的“衛星管家”。
讓中國人在太空也擁有自己的“眼睛”
1968年1月,一支100余人的隊伍從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悄然東進,在秦嶺深處一個叫橋南的小鎮紮下根來。他們就是我國航天測控事業的首批創業者,也正是他們,篳路藍縷,一路艱辛,建立起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雛形。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橫空出世,一舉成功發射,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技術。
20世紀70年代,航天科技迅猛發展,研製中國首顆應用型通信衛星成為中國航天的新課題。但要把通信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上,難度之大、科技含量之高,在當時只有極個別國家能夠做到。
那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僅有4台電晶體計算機,總記憶體量不如一台286微型計算機,這樣的計算機根本難以處理通信衛星如潮水般湧來的數據。面對困難,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科技人員大膽創新,將2台320計算機與2台717計算機通過4機並聯方式進行改造,大大提高了機器的運行速度和可靠性,滿足了任務要求。
1984年,我國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二號”衛星。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及下轄各測控站連續奮戰8個晝夜,成功將衛星定點于東經125度、赤道上空3.6萬公里的位置。從此,中國人有了自己的通信衛星。
這樣的艱難和挑戰,在航天測控事業的發展道路上不知遇到了多少,但航天測控人始終以尊重科學、腳踏實地的態度和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勇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成功實現了“飛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點”“飛船回收”等8大技術跨越。
從“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到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巡天歸來;從神舟飛船載人問天,到“嫦娥”“玉兔”萬里探月;從“北斗”組網運行,到交會對接組建空間實驗室……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一代代航天測控人,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進步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創造了多項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2011年9月29日,隨著天宮一號的發射升空,中國載人航天邁入了全新的征程。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我國年度航天發射次數將創歷史新高,2018年也被稱作中國航天的“超級2018”。
讓“中國星”在萬里雲天閃爍
火箭發射時,最激動人心的時刻莫過於倒計時口令響起時。2018年11月1日23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四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對航天女將張潤紅來説,這是一次銘記終生的任務。這次任務的口令由她下達,“5、4、3、2、1,點火!”在奮鬥12年後,她實現了自己的“01夢”,成為我國首位女性01號指揮員。
熟悉航天的人都知道,對任何一顆衛星來説,點火發射只是拉開了其飛天使命的“帷幕”。發射之後,衛星還要在地面測控系統的跟蹤、測量與控制下,進入預定軌道。此後,這顆衛星才真正開始工作。
目前,我國有酒泉、西昌、太原和海南4個航天發射場。據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從4個航天發射場發射的所有航天器,自火箭升空起,即由他們開始實施跟蹤測量、狀態監視、姿態調整、軌道控制等一系列操作控制,最終使航天器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建立正常工作狀態,投入業務應用。
衛星在軌運行時間不等,短則一兩天,長則10年以上。運行時間較長的衛星被稱為長期在軌衛星。雖然身處太空,它們卻並非孤軍奮戰,而是時刻接受著地面的管理。衛星在軌運行,時間越長,對地上“衛星管家”的考驗也就越大。
“地球周圍環繞著大量在軌運行的人造衛星以及太空碎片,在擁擠不堪的太空軌道上,一旦發生碰撞,後果很難想像。”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航天器長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説,航天器運行速度是高鐵的幾十倍,即使撞上很小的物體,也很可能“粉身碎骨”。這就需要管理人員長期“每分每秒”盯著這些衛星,如果衛星發生異常,不能有效注入控制指令,衛星就無法轉入正常運行姿態,造價不菲的衛星就將淪為毫無用處的太空垃圾。
2017年6月19日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技術部負責軌道控制的工程師孫守明表示,中星9A的預定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為4.2萬公里,而衛星實際入軌後初始軌道遠地點高度只有1.6萬公里,相差了2.6萬公里,如此大的入軌偏差,以前很少遇到。7月5日21時,經過西安衛星測控中心16天的搶救,在實施10次軌道調整、6次定點捕獲後,中星9A成功定點于東經101.4度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搶救工作成功。
根據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披露的數據,迄今為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完成了300多次重大科研試驗任務,成功搶救10余顆故障衛星。
在太空“畫”出美麗的星跡
進入新世紀,中國航天發射任務更加頻繁,在軌航天器數量也隨之急劇增加,這對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多星測控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戰。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通過優化測控網佈局、開發多星測控管理軟體、實施測控資源統一調配等方式,提升了多星管理能力,又先後自主研發了多星共位控制、多星編隊飛行等多套精密控制軟體,逐步實現航天測控網自動化運行。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目前已具備了同期對上百顆在軌航天器實施軌道測定、狀態監視、姿態調整、軌道控制和維護維修的能力,實現了從“單星管理”到“多星分組管理”再到“多星自動管理”的創新進步。
2017年5月,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一則喜訊:在第九屆“國際空間軌道設計大賽”中,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宇航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代表隊從來自世界各地的69支代表隊中脫穎而出,榮獲季軍。該中心此次選派的都是“80後”科技骨幹,平均年齡只有29歲。
像這樣的中青年創新科技人才團隊,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還有30多個。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刻苦攻關,終日與浩如煙海的數據、紛繁複雜的程式打交道,身在斗室卻能經緯蒼穹,引領著萬里高空的“中國星”安全穩定運行。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衛星導航事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為實現中國人的航天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一代代航天測控人用青春與熱血、忠誠與智慧,在遼闊天宇鋪就了一條經天緯地的巡天之路。
如今,中國先後11次發射神舟飛船,天宮、天舟也相繼出征太空,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通過精準的測控,成功保障天地通話、出艙活動、太空授課等順利進行,護送著一批批航天英雄安全返回。
正是有守望星空的“衛星管家”的精心看護,廣袤星空一顆又一顆“中國星”才更加絢麗誘人,更加多姿多彩!(記者 秦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