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軒轅黃帝時,黃河流域就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創造出了漢文字,這個人就是倉頡。《世本》載:“史皇作書”;《春秋元命苞》載:“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而創文字……治百有一十載,都于陽武,終葬衙之利鄉亭。”《呂氏春秋》《淮南子》《説文解字》等許多史料都記載了這個偉大的人物依類象形,首創象形文字的偉大史實,人稱其為“文字之祖”。
倉頡廟中的倉聖鳥跡書碑
《後漢書·地理志》載:“左馮翊衙縣(今白水),有倉頡冢在利鄉亭(今白水史官鄉)南,墳高六丈是也。”白水現存倉頡墓周長48米,高4.8米,外砌六角形青磚花墻,後人因墓而建倉頡廟。據廟內碑刻記載,倉頡廟在東漢延熹五年(162)已粗具規模。廟宇現佔地17畝,坐北朝南,周圍高垣厚墻環繞,廟內古建成群,千年古柏掩映,整體佈局為殿居於前,墓掩于後,墓與廟構成一個完整的倉頡物質文化遺存。
廟內主要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戲樓、前殿、報廳、獻殿寢殿等,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鐘樓和鼓樓,主要建築大多建於金元和明清時期。其金元建築古樸肅穆,明清建築精巧華麗。建築上的磚雕、木雕,採用浮雕、鏤雕和線雕等多種技法,內容豐富多彩。建築內壁畫以明清為主,大多是人物、山水、花鳥等。磚雕、雕、璧畫和古建巧妙結合,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構成倉頡文化的重要部分。
倉頡廟前殿
倉頡廟內古柏成群,冠蓋如雲,每棵古柏均有千年以上樹齡。其中古最古老的“蒼頡手植柏”已有五千年之久,可與黃帝陵“黃帝手植柏”相媲美。其餘的古柏也形狀各異,各具特色。有以傳説命名如“驚賊柏”、“不進柏”等;有以形象命名的,如“二龍戲珠”、“喜鵲登枝”“猴子倒挂”等;有以生長特點命名的,如“扁枝柏”、“垂枝柏”等;還有因相輔相生千年之久並被錄入中國百棵名樹之一的“柏抱槐”奇觀。人們因廟內古柏群古老奇異,將其與山東曲阜古柏群和黃帝陵古柏群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群。倉頡廟古柏群是園林藝術的精華,是古樹文化的絕唱,林業專家們稱倉頡廟為古柏博物館。
倉頡廟現存歷代碑石17通,其內容構成了一部完整的倉頡廟史,同時也是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其中有名的有《倉頡廟碑》《孔子弟子題名碑》《大宋倉公碑》《倉聖鳥跡書碑》等。
倉頡廟雄偉的建築,蒼翠的古柏,古樸的碑石,優美的壁畫,動人的傳説,都展現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黃河文化,是一處非常珍貴的古代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