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水問題對城市的長遠發展舉足輕重,40年前,毗鄰渭河的沿岸百姓臨水卻無法近水,改革開放40年間,我市堅持柔性治水理念,依託渭河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堤防基礎不斷夯實,生態環境日益改善,不僅實現了渭河安瀾,更實現了“綠水繞城過,清風撲面來”的人水和諧景象,渭河已成為了我市的風景線、市民的後花園。
今年71歲的張韜從事攝影行業已經50多年了,渭河兩岸的美景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取景地。而在15年前,“03·8”特大洪災曾對他的家鄉造成過沉痛的災難,作為目擊者和親歷者,這場洪災他仍歷歷在目。
攝影愛好者 張韜説:“過去記得到傍晚的時候,騎著自行車回(華州區)下廟(鎮)的時候,整個村莊那就是農村那種炊煙四起,感覺到是一種人間很溫馨的百姓生活,但這個(洪災)時候一看身後茫茫一片,什麼都沒有了。”
為了解決好水患問題,實現渭河安瀾,從2011年2月份開始,根據全省統一部署,我市實施了渭河綜合整治項目,利用4年時間努力,將渭河渭南段168公里幹流堤防和55公里南山支流堤防全部進行了加寬培厚,各處新修防倒灌工程和應急蓄滯洪區也相繼投入使用,渭河堤防城區段由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標準,為兩岸群眾居住安全、生産安全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隨著渭河整治,渭河生態公園、西海公園、人和公園等一批公園傍水而興。不僅渭河水患得到解決,治水也讓城市景觀得到提升。如今的渭河,“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堤頂道路寬敞通達,市民們可以在親水棧道、人行步道間健身娛樂,城市有了水的靈氣。居住在渭南城區的市民程先生,每到週末閒暇時間,都會來到渭河生態公園走走看看,享受一番這家門口的田園般美好景致。
市民 程先生説:“今年有那個薰衣草花海、金盞菊花海,都非常漂亮。當時拍了以後我傳到網上,他們一看,朋友圈裏嘛,他們一看就説,這是渭南嗎,都感覺變化太大了。”
實現人水和諧是我市治水的更高目標,近年來,我市先後完成渭河灘區清障191平方公里,退耕還河還濕2萬畝。每當冬去春來,我市渭河流域內各濕地也成為了候鳥的家園,生態環境的提升讓渭河兩岸水清、岸綠、景美,人與水之間實現了和諧共贏,水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初顯。同時,我市還規劃建設10處渭河水生態修復工程,讓渭河水留的住,讓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水的紅利。
渭南市渭河生態建設管理局工程科科長 張軍亮説:“目前正在建設的就是咱的西海公園,還有咱的南湖(公園),還有咱的東海(公園),再還有咱的二華蓄滯洪區,這咱已經都建設完成了,大的這個十個生態水系修復的目的就是要達到那一種“綠水繞城過,清風撲面來”,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態景象。”(記者 張天樂 潘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