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大常委會近日對全省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及《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執法檢查發現陜西省空氣品質同比改善,但仍存在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大為介紹,2018年1至10月,陜西省空氣品質同比改善5.7%,重污染天數減少5.7天,PM2.5濃度下降11.3%。
在治污措施方面,陜西省調整産業、能源、運輸、用地結構,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等重點措施,開展“兩散一車”(散煤、散亂污企業和高排放老舊載重車)整治,推進國土綠化和揚塵管控,深化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以提高重污染天氣應對水準。
此次執法檢查發現,陜西結構性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産業結構偏重,第二産業特別是重化工主導的産業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煤炭佔能源消費的比重一直處於高位、平均比重在70%以上,作為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偏高、轉化利用不夠。
此外,關中地區不利的地形和氣象條件也制約著空氣品質的改善。今年陜西關中地區空氣品質雖有改善,但還很不穩固,稍遇不良氣象條件或進入冬季擴散條件較差時很容易反彈。
對此,執法檢查組建議,應全面落實防控措施,做到精準到位,強化科技支撐,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指導工作,發揮信息平臺作用,綜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環保監控設施與其他監控設施的互聯共享,努力提高大氣污染防治水準。(記者 許祖華)